混在大唐 作者:纯洁人生
第二百八十章 改革从科举开始
看着扬长而去的武清的背影,上官婉儿露出了一抹伤感之色。
韦团儿若有所思地说道:“上官姐姐,这位驸马将军倒也真有趣。”
上官婉儿一愣,看向韦团儿那白净无比的脸蛋,这妮子思春呢?随即说道:“驸马若没趣,公主怎会选为驸马,这些背后议论,还是不要议论的好,免得被人听到,糟了诬陷。”
韦团儿赶紧欠身道:“奴婢明白,多谢上官姐姐提醒。”
上官婉儿略一思量,说道:“今夜公主恐怕要在宫中用餐,你且先去准备,找一下公主的食谱,做些她爱吃的,说不定太后高兴了,赏你些钱物。”
韦团儿本是心灵手巧之辈,如何听不懂,便谢了上官婉儿,赶紧朝着尚食局走去。
上官婉儿想到,若她能在这宫中建立自己的势力,会不会能和清哥做一对露水鸳鸯呢。随即苦笑一声,便朝着自己的寝殿走去,远远地听到庐陵王打骂宫人的声音,不禁叹息一声,便离开了。
武清回到史馆官舍中,先跟史馆官员打了招呼,而后便开始写奏疏,这一次他则是比较详细而系统地介绍改革科举的措施,以及预见的成效,而且坚决采取考卷糊名制度,以及监考人员临时指定,以防止科举作弊的发生。而且并建议裁撤冗官,让那些尸位素餐者,考绩不良者一律解官,此为科举新制后选官准备。
等写完了奏疏,也差不多到放班的时候。便再次来到了贞观殿,并让值司太监把奏疏给递了进去。而后便打道回府了。
贞观殿内,太平公主正在和武太后说着话。她今次进宫本来是要劝说武太后不要杀二哥李贤,可当她旁敲侧击时。
武太后说道:“本宫已派左金武将军邱神绩去巴蜀看望你二哥了,你就不要担心了。”
太平公主心中一沉,看来果然被武清给说中了,但她是何人,她是太平公主,如何会露出不愉之色。便说道:“二哥都离开好几年了,也不知在那边过得如何。”
武太后笑道:“太平啊,你就放心吧。这次本宫让邱神绩在左藏中取了些金珠珍宝赏赐给你二哥,相信生活不会太艰难。哎,都是为娘身上掉下的肉啊,娘怎能不心疼呢。”
太平可知道自己这母亲的手段。自然不相信。但不会表露出不满,何况阿娘对她可是真好,不说给她的赏赐超过了历代公主,就是给她选的驸马,她也是很满意的,虽然驸马好色,可男人哪个不好色呢。而且真正了解武清家底后,她才明白。什么叫富可敌国,纵使将来大唐不在了。她一生也是富贵的。
当然她对武清的爱意有多少呢,她也不知,总之她以前看中的是另外一个表哥,薛绍,听说他在去岁成婚,不知是谁家的女子。
太平公主摇了摇头,觉得自己想得太远了,于是便撒娇道:“阿娘真好。”
武太后确实是喜欢太平公主的,所以便说道:“你今日来看望阿娘,一定有什么事情,说吧,只要合情理,阿娘便答应你。”
太平公主虽然很想为三哥李显求情,可在这个节骨眼上,她有些犹豫,但还是说道:“三哥如今为庐陵王,够可怜的了,阿母就让他做个富家翁吧。”
武太后叹了口气,拉住太平的手,说道:“太平啊,阿母如何忍心啊,你四哥虽已即位,但他毫无处理军政之能力,阿母还得帮扶他。你三哥,这个不肖子,就怕他被一些不轨之人利用,而使你父皇留下的江山陷入混乱啊。你放心,等过段时间后,阿母自会放了他,让他做个富家翁。”
太平公主露出甜美的笑容,撒娇道:“阿母真好!”
这个时候,一名太监进来,躬身施礼道:“禀太后,左羽林卫大将军递来奏疏。”
武太后笑道:“他人呢?”
&太后,武将军回去了。”
武太后一挥手,而后取过奏疏,便看了起来。片刻之后,她笑道:“嗯,不错,不错!”
太平公主奇怪地问道:“阿娘,驸马写什么呢?”
武太后笑道:“你来看看。”
太平连忙说道:“太平不敢!”
&宫是要你看看,阿母给你选的驸马是何等的大才!这天下间有几人能够及得上武清的!”武太后露出微笑。
太平公主接过奏疏,便看了起来,即使她对朝政不懂,但经武清如白话般的解释后,她完全能够看懂,一目了然。原来那家伙不仅那方面厉害,在治国上,竟也有如此之才,哼,回去了好好伺候伺候他!
&娘,这奏疏有何优点?”太平公主问道。
于是,武太后很耐心地便给太平公主解说了一遍朝廷的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
等解说完后,韦团儿莲步轻移,来到了殿中,并禀报晚宴已经准备好了。武太后这才牵着太平的手,准备共进晚餐。
太平公主第一次听到了武太后的关于朝政的解说后,心思也开始慢慢转变,只是她一直不曾发觉而已。
数日之后,左金吾卫将军邱神绩回到洛阳,奏报废太子李贤自缢于巴州宅中。太后大怒,怒斥之后,贬邱神绩为叠州刺史。李贤之死让人猜疑!
但武太后不想再提此事,遂拜原豫王府长史王德真为侍中,中书侍郎刘祎之为中书令,二人同时拜相。
并以刘祎之为钦差专管今春科举诸事,新的科举制度正式发往各地,本来去岁就已经通过了武清所建言的新科举制度,但执行度不是很好。洛阳虽云集了近万举子,但对于新科举到底是什么样的。也是不知。当朝廷正式发文张贴布告后,他们才明白,这一次科举果然要采取糊名制度。并增加了乾元殿殿试,由天子奏对,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并授予官职。还要传胪唱名后,进行游街炫耀,这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啊!
要知道一般的六品官之下是很难见到天子颜面的,可若经过殿试。那就能见到天子真颜,这又如何不光宗耀祖!
也是这一次科举,第一次由朝中宰相为主考。吏部和礼部为副,一下子便提升了科举之分量。有识之士便看出,这样一来,那些不屑于科举的人。便不得不参加科举。而且采取糊名制度。也是一种公平公正的体现。
进士科只有贴经和论策,所以只考一日。
这一次清心书院有三十五人参加科举,张说依旧觉得他不能考中,还是没有参加,武清也勉励一番,叫他到清心书院多听听课,而且平时可以在北门大将军帐中多学学。张说也是欣然领命。
科举之事,不关武清什么事情。所以他便经常呆在了清心书院,一者三本教材需要勘验。二者也是在清心书院中养精蓄锐,过段时间把师姐娶进门。
三本基础教材,是武清最看中的,也是这些年的成果,也是为将来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他必须十分认真地和几位番外学者勘验,并请来了已经闲赋在家有八十高龄的算学家王孝通和其孙王数。
王孝通所著的《缉古算经》共二十题,但涉及到了天文、土木、几何、仓储等问题,甚至引入了代数理论,这就是武清最为看重的一点。
比之前《九章算经》,《海岛算经》等数学专著,更具有开拓性意义。邀请王孝通勘验三本基础教材,也是让王孝通这大算学家查遗补漏。把基础数学编写完善。当然等基础数学完成后,那么就是中等数学,往后便是高等数学。
相应的,还有中等物理、高等物理,中等化学、高等化学。至于哲学思想方面,则有武清提出理论,卢照邻编纂,王勃润色。
如果按照武清构想,他是巴不得开设天文、兵器、矿藏等专业,但一者他不熟悉,二者也没那么多精力,只能留待以后,等到基础数理化普及之后,再开设也不迟。
王孝通爷孙俩对于武清引入的阿拉伯数字则是非常感兴趣,因为如此一来,像在几何中的标注就变得十分明了,而且王孝通所创之代数,用阿拉伯数字时运算更加简便。
当然王孝通爷孙俩对武清佩服的不止是阿拉伯数字,还有以前算经中从未有人整理出来的理论,比如说几何当中的几何原理,三角形的数学定理等等,还有在物理中“力”的解释等等。都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思路。
总之,看到清心书院不同于国子学、太学、弘文馆、四门学、算学的新式授课方式,让他老怀大慰。毕竟在这个时代中,诗文才是主流,虽有算学和律学,但也仅仅是涉及而已,并没有把这些东西来当做重要的学问来对待。清心书院便不同!
清心书院并没有抛弃儒学,而是取儒学之精华用来育人之德行;并没有抛弃佛道,而是用佛道之精华教人用辩证之法看待事物;也没有抛弃律学,而是把律学作为治国之根本,最重要的是,清心书院对于那些想从政的学子,更加注重治国论策的教育。
可以说,清心书院就是一个大杂烩,就说那么番外博士就足以吸引眼球。
校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所以武清也不急。
数日之后,科举经历了会试、殿试之后,由武后钦点了状元、榜眼、探花,并授予六品之官,总共有三十三名进士,其中清心书院达到了十六名进士,骇人听闻。
虽然前三名中没有清心书院之人,但天下士人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在这第一次采取糊名制的情况下,清心书院拿到十六个进士名额,由此可见清心书院之强势!毫无疑问,数十年后,大唐凡为官者,大都出自清心书院了。
有心之人上疏重查考卷,也有人甚至上疏奏请取缔清心书院,甚至有人上疏,清心书院是群魔汇集之地,应早早铲除,以免发生灾祸。当然最让人气愤的是,有人把矛头直指武清,言武清有勾结朋党等等。
总之,一场科举之后,把武清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第二百八十章 改革从科举开始
-
第二百八十章 改革从科举开始
看着扬长而去的武清的背影,上官婉儿露出了一抹伤感之色。
韦团儿若有所思地说道:“上官姐姐,这位驸马将军倒也真有趣。”
上官婉儿一愣,看向韦团儿那白净无比的脸蛋,这妮子思春呢?随即说道:“驸马若没趣,公主怎会选为驸马,这些背后议论,还是不要议论的好,免得被人听到,糟了诬陷。”
韦团儿赶紧欠身道:“奴婢明白,多谢上官姐姐提醒。”
上官婉儿略一思量,说道:“今夜公主恐怕要在宫中用餐,你且先去准备,找一下公主的食谱,做些她爱吃的,说不定太后高兴了,赏你些钱物。”
韦团儿本是心灵手巧之辈,如何听不懂,便谢了上官婉儿,赶紧朝着尚食局走去。
上官婉儿想到,若她能在这宫中建立自己的势力,会不会能和清哥做一对露水鸳鸯呢。随即苦笑一声,便朝着自己的寝殿走去,远远地听到庐陵王打骂宫人的声音,不禁叹息一声,便离开了。
武清回到史馆官舍中,先跟史馆官员打了招呼,而后便开始写奏疏,这一次他则是比较详细而系统地介绍改革科举的措施,以及预见的成效,而且坚决采取考卷糊名制度,以及监考人员临时指定,以防止科举作弊的发生。而且并建议裁撤冗官,让那些尸位素餐者,考绩不良者一律解官,此为科举新制后选官准备。
等写完了奏疏,也差不多到放班的时候。便再次来到了贞观殿,并让值司太监把奏疏给递了进去。而后便打道回府了。
贞观殿内,太平公主正在和武太后说着话。她今次进宫本来是要劝说武太后不要杀二哥李贤,可当她旁敲侧击时。
武太后说道:“本宫已派左金武将军邱神绩去巴蜀看望你二哥了,你就不要担心了。”
太平公主心中一沉,看来果然被武清给说中了,但她是何人,她是太平公主,如何会露出不愉之色。便说道:“二哥都离开好几年了,也不知在那边过得如何。”
武太后笑道:“太平啊,你就放心吧。这次本宫让邱神绩在左藏中取了些金珠珍宝赏赐给你二哥,相信生活不会太艰难。哎,都是为娘身上掉下的肉啊,娘怎能不心疼呢。”
太平可知道自己这母亲的手段。自然不相信。但不会表露出不满,何况阿娘对她可是真好,不说给她的赏赐超过了历代公主,就是给她选的驸马,她也是很满意的,虽然驸马好色,可男人哪个不好色呢。而且真正了解武清家底后,她才明白。什么叫富可敌国,纵使将来大唐不在了。她一生也是富贵的。
当然她对武清的爱意有多少呢,她也不知,总之她以前看中的是另外一个表哥,薛绍,听说他在去岁成婚,不知是谁家的女子。
太平公主摇了摇头,觉得自己想得太远了,于是便撒娇道:“阿娘真好。”
武太后确实是喜欢太平公主的,所以便说道:“你今日来看望阿娘,一定有什么事情,说吧,只要合情理,阿娘便答应你。”
太平公主虽然很想为三哥李显求情,可在这个节骨眼上,她有些犹豫,但还是说道:“三哥如今为庐陵王,够可怜的了,阿母就让他做个富家翁吧。”
武太后叹了口气,拉住太平的手,说道:“太平啊,阿母如何忍心啊,你四哥虽已即位,但他毫无处理军政之能力,阿母还得帮扶他。你三哥,这个不肖子,就怕他被一些不轨之人利用,而使你父皇留下的江山陷入混乱啊。你放心,等过段时间后,阿母自会放了他,让他做个富家翁。”
太平公主露出甜美的笑容,撒娇道:“阿母真好!”
这个时候,一名太监进来,躬身施礼道:“禀太后,左羽林卫大将军递来奏疏。”
武太后笑道:“他人呢?”
&太后,武将军回去了。”
武太后一挥手,而后取过奏疏,便看了起来。片刻之后,她笑道:“嗯,不错,不错!”
太平公主奇怪地问道:“阿娘,驸马写什么呢?”
武太后笑道:“你来看看。”
太平连忙说道:“太平不敢!”
&宫是要你看看,阿母给你选的驸马是何等的大才!这天下间有几人能够及得上武清的!”武太后露出微笑。
太平公主接过奏疏,便看了起来,即使她对朝政不懂,但经武清如白话般的解释后,她完全能够看懂,一目了然。原来那家伙不仅那方面厉害,在治国上,竟也有如此之才,哼,回去了好好伺候伺候他!
&娘,这奏疏有何优点?”太平公主问道。
于是,武太后很耐心地便给太平公主解说了一遍朝廷的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
等解说完后,韦团儿莲步轻移,来到了殿中,并禀报晚宴已经准备好了。武太后这才牵着太平的手,准备共进晚餐。
太平公主第一次听到了武太后的关于朝政的解说后,心思也开始慢慢转变,只是她一直不曾发觉而已。
数日之后,左金吾卫将军邱神绩回到洛阳,奏报废太子李贤自缢于巴州宅中。太后大怒,怒斥之后,贬邱神绩为叠州刺史。李贤之死让人猜疑!
但武太后不想再提此事,遂拜原豫王府长史王德真为侍中,中书侍郎刘祎之为中书令,二人同时拜相。
并以刘祎之为钦差专管今春科举诸事,新的科举制度正式发往各地,本来去岁就已经通过了武清所建言的新科举制度,但执行度不是很好。洛阳虽云集了近万举子,但对于新科举到底是什么样的。也是不知。当朝廷正式发文张贴布告后,他们才明白,这一次科举果然要采取糊名制度。并增加了乾元殿殿试,由天子奏对,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并授予官职。还要传胪唱名后,进行游街炫耀,这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啊!
要知道一般的六品官之下是很难见到天子颜面的,可若经过殿试。那就能见到天子真颜,这又如何不光宗耀祖!
也是这一次科举,第一次由朝中宰相为主考。吏部和礼部为副,一下子便提升了科举之分量。有识之士便看出,这样一来,那些不屑于科举的人。便不得不参加科举。而且采取糊名制度。也是一种公平公正的体现。
进士科只有贴经和论策,所以只考一日。
这一次清心书院有三十五人参加科举,张说依旧觉得他不能考中,还是没有参加,武清也勉励一番,叫他到清心书院多听听课,而且平时可以在北门大将军帐中多学学。张说也是欣然领命。
科举之事,不关武清什么事情。所以他便经常呆在了清心书院,一者三本教材需要勘验。二者也是在清心书院中养精蓄锐,过段时间把师姐娶进门。
三本基础教材,是武清最看中的,也是这些年的成果,也是为将来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他必须十分认真地和几位番外学者勘验,并请来了已经闲赋在家有八十高龄的算学家王孝通和其孙王数。
王孝通所著的《缉古算经》共二十题,但涉及到了天文、土木、几何、仓储等问题,甚至引入了代数理论,这就是武清最为看重的一点。
比之前《九章算经》,《海岛算经》等数学专著,更具有开拓性意义。邀请王孝通勘验三本基础教材,也是让王孝通这大算学家查遗补漏。把基础数学编写完善。当然等基础数学完成后,那么就是中等数学,往后便是高等数学。
相应的,还有中等物理、高等物理,中等化学、高等化学。至于哲学思想方面,则有武清提出理论,卢照邻编纂,王勃润色。
如果按照武清构想,他是巴不得开设天文、兵器、矿藏等专业,但一者他不熟悉,二者也没那么多精力,只能留待以后,等到基础数理化普及之后,再开设也不迟。
王孝通爷孙俩对于武清引入的阿拉伯数字则是非常感兴趣,因为如此一来,像在几何中的标注就变得十分明了,而且王孝通所创之代数,用阿拉伯数字时运算更加简便。
当然王孝通爷孙俩对武清佩服的不止是阿拉伯数字,还有以前算经中从未有人整理出来的理论,比如说几何当中的几何原理,三角形的数学定理等等,还有在物理中“力”的解释等等。都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思路。
总之,看到清心书院不同于国子学、太学、弘文馆、四门学、算学的新式授课方式,让他老怀大慰。毕竟在这个时代中,诗文才是主流,虽有算学和律学,但也仅仅是涉及而已,并没有把这些东西来当做重要的学问来对待。清心书院便不同!
清心书院并没有抛弃儒学,而是取儒学之精华用来育人之德行;并没有抛弃佛道,而是用佛道之精华教人用辩证之法看待事物;也没有抛弃律学,而是把律学作为治国之根本,最重要的是,清心书院对于那些想从政的学子,更加注重治国论策的教育。
可以说,清心书院就是一个大杂烩,就说那么番外博士就足以吸引眼球。
校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所以武清也不急。
数日之后,科举经历了会试、殿试之后,由武后钦点了状元、榜眼、探花,并授予六品之官,总共有三十三名进士,其中清心书院达到了十六名进士,骇人听闻。
虽然前三名中没有清心书院之人,但天下士人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在这第一次采取糊名制的情况下,清心书院拿到十六个进士名额,由此可见清心书院之强势!毫无疑问,数十年后,大唐凡为官者,大都出自清心书院了。
有心之人上疏重查考卷,也有人甚至上疏奏请取缔清心书院,甚至有人上疏,清心书院是群魔汇集之地,应早早铲除,以免发生灾祸。当然最让人气愤的是,有人把矛头直指武清,言武清有勾结朋党等等。
总之,一场科举之后,把武清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第二百八十章 改革从科举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