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鼎1894 作者:鲁东道夫
第二三六章 将计就计
杨浩打定主意,如果盛宣怀说出袁世凯或者某一个老家伙的名字,他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宁可回头硬抗满清,也犯不上给一群王八蛋帮忙赚军功。
盛宣怀却是心中大喜,手按桌面身子往前一探,目光灼灼的紧盯杨浩问:“这么说,你答应了?”
杨浩下巴一抬:“我也是有条件的。”
盛宣怀哈哈大笑道:“什么条件都可以谈。另外,你也不必担心会看到不喜欢的人。伯行老弟,出来吧!”
李经方脸上带着一抹愧色,从后堂转出来,冲着杨浩兜头一个长揖:“方才经方隐在后堂,有不是处,还请杨先生再三海涵!”
杨浩双手虚扶,爽朗笑道:“原来是李钦使,早知道是你,我也不用费这么多的唇舌。”
盛宣怀和李经方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这件事算是办成了。当下两人同声大笑,那脸上的表情立马就好看了许多。
杨浩对李经方感觉不恶,并且对此人的胆大干练另有好感,觉得他是个可以拉拢过来,至少成为盟友的人。只不过一直以来,李鸿章都死死摁住这个干儿子,不让他有丝毫的动作,有算盘也打不响。
没想到,今天居然有了意外的变化,显然是因为他的出现,导致一系列的蝴蝶效应。纵然精明如李鸿章,也忧虑未来的不可测,终于下决心把李经方给放出来历练了。
最大的两个问题解决掉,后面的话就好说了。
李鸿章的意思很明确,朝廷试着编练新军。他必须要掌握在手里。负责这件差事的前长芦盐运使胡燏棻本就是他淮系的人。提出建议聘请德国教官的汉纳根。也是李鸿章身边的顾问。
把李经方派出来的意图,就是让他具体掌握这一支新式武装力量。鉴于眼下新军还刚刚筹备,直接调用杨浩的人马上阵,让李经方冒险当镇将统治,先把架子撑起来,名分也占了。
这么一搞,朝堂上那一大堆弹劾李鸿章任用私人的大臣也不好多说了。不错,李中堂是提拔自己的大儿子当官。明显有继续把持北洋的意思。不过只要李某人倒台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收拾下去其实不难。
关键人家这是带领部队上前线杀敌啊,提着脑袋干活的买卖,你们谁不服,来试试啊?
更有一点,李鸿章强调不如此做,换个人来绝对无法说服杨浩出动。这一环套一环的,旁人根本解不开。
说到底,清廷上下那一帮清流文官耍嘴还行,弄小算盘也不错。但想要跟李鸿章斗心眼。他们都差了一大截。李老头子还有一个算盘,他看出杨浩的手段不凡。只要肯下场,打赢是可以保证的。到时候李经方有战功在身,谁能把他搬下去?
这里里外外到底牵扯多少东西,杨浩的脑袋根本都算计不过来。
李经方的态度很明确,他就是个挂名儿的。部队具体怎么安排,战斗怎么指挥怎么打,他一概旁听关注,绝不插嘴插手。
杨家军需要什么粮秣装备物资支应,盛宣怀这里全力以赴的支持,只要能把日军阻截在大连,他砸锅卖铁也不能拖后腿。
杨浩跟自家的智囊们早都盘算过,此行断然不会吃亏,再者他们也需要借这个机会为军队正名,向天下宣示存在于功勋。只要打败了日军,以后内部怎么起龌龊,那就看谁的手段更高明。逼急了动武,谁怕谁啊!
等他一路把话都敲定了,盛宣怀很慷慨的道:“杨先生有何条件,请尽管直言明说。只要不是太干碍朝廷大局的,中堂大人那里一定会竭力争取。”
杨浩绽颜一笑,轻描淡写的道:“我也没有太多的要求。盛大人想必知道,我在青岛弄了一家钢铁厂和一座造船厂。”
盛宣怀哪能不知道?杨氏弄出那大动静,莱州府的官员吃再多好处他也得上报,先把自己摘出去。那里何止是两座工厂,你小子弄了整整一个县城那么大的工地当别人不清楚么?
不过现在不能撕破脸,他淡然点下头。
杨浩道:“那座钢铁厂的设计产能,是一年炼五十万吨钢铁!”
“五十万吨?!”
盛宣怀差点跳起来!这个数字太惊人了,要知道张之洞弄得那个汉阳铁厂,前前后后投了四五百万两银子,也不过是才三五万吨的产能。折腾了四年,如今才刚刚开工,还有上顿没下顿的。你倒好,张嘴就是五十万吨,当那建设不要钱是怎么滴?
杨浩对他那一脸的不相信视若无睹,径直把自己的要求提出来:“钢铁厂的第一期产能为二十万吨,这需要大量的焦炭和铁矿石。我是不打算从外洋进口的,正好最近在鲁中寻到了合适的矿,我打算修一条从青岛至济南的铁路,沿途把所需矿山勾连起来。”
盛宣怀听得脑门子青筋嘣嘣直跳!眼神很是不善的盯着杨浩,恨不能在其身上穿出两个透明窟窿。
这样的条件,简直是在难为人,开玩笑!
大清国为了决定到底修不修铁路,争论了整整三十年才有了初步确定的结论。但对外来资金依旧是严防死守,那是宁可不修也不能出让。
其实真实原因还有一层,铁路所到之处,被他们封闭愚弄了数百年的老百姓立马就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再想继续奴役他们将变得非常困难。满清根本是为了自己的统治需要,宁可整个国家几亿人继续当糊涂虫。
杨浩要求的铁路里程,几乎超过之前二三十年断断续续所修铁路的总和。总的投资,保守估计也要在3000万两银子上下。如此巨大的一笔生意,连带周边的矿产资源,掀起的风暴几乎能让大清国翻了个儿。
这必将引起一连串不可控的麻烦。杨氏打着本土投资的名义,用炎华银行来搞,那么洋鬼子们就不会借款给本地的钱庄票号,跟进投资吗?到时候列强的手可就彻底伸进来了,这个口子,不好开啊!
其实盛宣怀也知道,修铁路是大势所趋,并不是谁伸手就能拦得住的。这一次中日之战,朝廷上下连番出丑,已经充分暴露了之前的种种弊端,变革势在必行。杨浩此举,怕是极可能成为引发全面论战的导火索啊!
蹙着眉头,深深吸一口气,盛宣怀凝重的道:“此事关系太大,非是我遽然就能答应的。不过你放心,你的要求一定会如实迅速的上呈傅相面前,不出数日,定然有明确答复。”
杨浩笑道:“那我就敬候佳音了。”
他根本不担心李鸿章和清廷不答应。眼下整个大清国的脸面就快被小日本抽肿了,要想维持下来,必须有人出头力挽狂澜。时下能挡住日军的,也就只有他杨浩的武装。不管合法不合法,只有把他推上去顶住了再说。
日后就算他打赢了,修铁路那也不是一天半日的事,随便找个由头弄点矛盾,都能拖他个三年五载。这种手段,当官的最不缺。
当然杨浩的条件却是来真的。他想要打造一个文明国家,开启民智振兴工业,最好的办法无过于这种大工程。
铁路,公路,海运。火车,汽车,轮船。这三样代表着现代文明成果和基准的东西,拥有自主的生产建造能力,才是合格的工业国。解决了交通,才有可能进一步解决更为麻烦的文明塑造问题。
双方以如此干脆的方式达成口头协定,杨浩回去跟自己的团队商量,做各种动员准备。
盛宣怀和李经方则联袂请见李鸿章,把谈判的过程和杨浩的条件细细的转述。
李鸿章对修铁路的要求根本不感到意外,哈哈笑道:“老夫早就料到,那小子早晚得把手伸到这上边儿。只是没想到,他的胃口如此之大,上来就要一千里!答应他,朝廷那边自然由老夫来分说。”
转回头,他又单独叮嘱李经方:“你于军略一事尚缺经历,此番前去大连,多加注意观察杨氏的诸般内情。以老夫所知,此子所用军械武备就连洋人都没有,其中蹊跷甚多。若你能察知摸清,功劳甚大!”
李经方心里头说不出是什么滋味,闷头答应下来。
两天后,盛宣怀派人前往美租界,通报朝廷已经同意调兵及其所提条款,着盛宣怀一体商定办理。
杨浩当即让宋云生为商团谈判首领,组织起多达百余人的筹办班子,并通过《国闻报》将此消息将承办胶济铁路的消息昭告天下,更要择期在美租界搞一个声势浩大的新闻发布会!
这消息一出,不仅天下哗然,正在两国战争中打算盘的列强洋人也顾不上捣蛋了,数不清的在华机构纷纷派人涌向北洋衙门,并第一时间发电通知国内,组织人员商议对策。
11月2日,日军对金州展开进攻之时,杨浩的一团兵马,也由轮船运抵天津,接受检阅。R1071
第二三六章 将计就计
-
第二三六章 将计就计
杨浩打定主意,如果盛宣怀说出袁世凯或者某一个老家伙的名字,他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宁可回头硬抗满清,也犯不上给一群王八蛋帮忙赚军功。
盛宣怀却是心中大喜,手按桌面身子往前一探,目光灼灼的紧盯杨浩问:“这么说,你答应了?”
杨浩下巴一抬:“我也是有条件的。”
盛宣怀哈哈大笑道:“什么条件都可以谈。另外,你也不必担心会看到不喜欢的人。伯行老弟,出来吧!”
李经方脸上带着一抹愧色,从后堂转出来,冲着杨浩兜头一个长揖:“方才经方隐在后堂,有不是处,还请杨先生再三海涵!”
杨浩双手虚扶,爽朗笑道:“原来是李钦使,早知道是你,我也不用费这么多的唇舌。”
盛宣怀和李经方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这件事算是办成了。当下两人同声大笑,那脸上的表情立马就好看了许多。
杨浩对李经方感觉不恶,并且对此人的胆大干练另有好感,觉得他是个可以拉拢过来,至少成为盟友的人。只不过一直以来,李鸿章都死死摁住这个干儿子,不让他有丝毫的动作,有算盘也打不响。
没想到,今天居然有了意外的变化,显然是因为他的出现,导致一系列的蝴蝶效应。纵然精明如李鸿章,也忧虑未来的不可测,终于下决心把李经方给放出来历练了。
最大的两个问题解决掉,后面的话就好说了。
李鸿章的意思很明确,朝廷试着编练新军。他必须要掌握在手里。负责这件差事的前长芦盐运使胡燏棻本就是他淮系的人。提出建议聘请德国教官的汉纳根。也是李鸿章身边的顾问。
把李经方派出来的意图,就是让他具体掌握这一支新式武装力量。鉴于眼下新军还刚刚筹备,直接调用杨浩的人马上阵,让李经方冒险当镇将统治,先把架子撑起来,名分也占了。
这么一搞,朝堂上那一大堆弹劾李鸿章任用私人的大臣也不好多说了。不错,李中堂是提拔自己的大儿子当官。明显有继续把持北洋的意思。不过只要李某人倒台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收拾下去其实不难。
关键人家这是带领部队上前线杀敌啊,提着脑袋干活的买卖,你们谁不服,来试试啊?
更有一点,李鸿章强调不如此做,换个人来绝对无法说服杨浩出动。这一环套一环的,旁人根本解不开。
说到底,清廷上下那一帮清流文官耍嘴还行,弄小算盘也不错。但想要跟李鸿章斗心眼。他们都差了一大截。李老头子还有一个算盘,他看出杨浩的手段不凡。只要肯下场,打赢是可以保证的。到时候李经方有战功在身,谁能把他搬下去?
这里里外外到底牵扯多少东西,杨浩的脑袋根本都算计不过来。
李经方的态度很明确,他就是个挂名儿的。部队具体怎么安排,战斗怎么指挥怎么打,他一概旁听关注,绝不插嘴插手。
杨家军需要什么粮秣装备物资支应,盛宣怀这里全力以赴的支持,只要能把日军阻截在大连,他砸锅卖铁也不能拖后腿。
杨浩跟自家的智囊们早都盘算过,此行断然不会吃亏,再者他们也需要借这个机会为军队正名,向天下宣示存在于功勋。只要打败了日军,以后内部怎么起龌龊,那就看谁的手段更高明。逼急了动武,谁怕谁啊!
等他一路把话都敲定了,盛宣怀很慷慨的道:“杨先生有何条件,请尽管直言明说。只要不是太干碍朝廷大局的,中堂大人那里一定会竭力争取。”
杨浩绽颜一笑,轻描淡写的道:“我也没有太多的要求。盛大人想必知道,我在青岛弄了一家钢铁厂和一座造船厂。”
盛宣怀哪能不知道?杨氏弄出那大动静,莱州府的官员吃再多好处他也得上报,先把自己摘出去。那里何止是两座工厂,你小子弄了整整一个县城那么大的工地当别人不清楚么?
不过现在不能撕破脸,他淡然点下头。
杨浩道:“那座钢铁厂的设计产能,是一年炼五十万吨钢铁!”
“五十万吨?!”
盛宣怀差点跳起来!这个数字太惊人了,要知道张之洞弄得那个汉阳铁厂,前前后后投了四五百万两银子,也不过是才三五万吨的产能。折腾了四年,如今才刚刚开工,还有上顿没下顿的。你倒好,张嘴就是五十万吨,当那建设不要钱是怎么滴?
杨浩对他那一脸的不相信视若无睹,径直把自己的要求提出来:“钢铁厂的第一期产能为二十万吨,这需要大量的焦炭和铁矿石。我是不打算从外洋进口的,正好最近在鲁中寻到了合适的矿,我打算修一条从青岛至济南的铁路,沿途把所需矿山勾连起来。”
盛宣怀听得脑门子青筋嘣嘣直跳!眼神很是不善的盯着杨浩,恨不能在其身上穿出两个透明窟窿。
这样的条件,简直是在难为人,开玩笑!
大清国为了决定到底修不修铁路,争论了整整三十年才有了初步确定的结论。但对外来资金依旧是严防死守,那是宁可不修也不能出让。
其实真实原因还有一层,铁路所到之处,被他们封闭愚弄了数百年的老百姓立马就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再想继续奴役他们将变得非常困难。满清根本是为了自己的统治需要,宁可整个国家几亿人继续当糊涂虫。
杨浩要求的铁路里程,几乎超过之前二三十年断断续续所修铁路的总和。总的投资,保守估计也要在3000万两银子上下。如此巨大的一笔生意,连带周边的矿产资源,掀起的风暴几乎能让大清国翻了个儿。
这必将引起一连串不可控的麻烦。杨氏打着本土投资的名义,用炎华银行来搞,那么洋鬼子们就不会借款给本地的钱庄票号,跟进投资吗?到时候列强的手可就彻底伸进来了,这个口子,不好开啊!
其实盛宣怀也知道,修铁路是大势所趋,并不是谁伸手就能拦得住的。这一次中日之战,朝廷上下连番出丑,已经充分暴露了之前的种种弊端,变革势在必行。杨浩此举,怕是极可能成为引发全面论战的导火索啊!
蹙着眉头,深深吸一口气,盛宣怀凝重的道:“此事关系太大,非是我遽然就能答应的。不过你放心,你的要求一定会如实迅速的上呈傅相面前,不出数日,定然有明确答复。”
杨浩笑道:“那我就敬候佳音了。”
他根本不担心李鸿章和清廷不答应。眼下整个大清国的脸面就快被小日本抽肿了,要想维持下来,必须有人出头力挽狂澜。时下能挡住日军的,也就只有他杨浩的武装。不管合法不合法,只有把他推上去顶住了再说。
日后就算他打赢了,修铁路那也不是一天半日的事,随便找个由头弄点矛盾,都能拖他个三年五载。这种手段,当官的最不缺。
当然杨浩的条件却是来真的。他想要打造一个文明国家,开启民智振兴工业,最好的办法无过于这种大工程。
铁路,公路,海运。火车,汽车,轮船。这三样代表着现代文明成果和基准的东西,拥有自主的生产建造能力,才是合格的工业国。解决了交通,才有可能进一步解决更为麻烦的文明塑造问题。
双方以如此干脆的方式达成口头协定,杨浩回去跟自己的团队商量,做各种动员准备。
盛宣怀和李经方则联袂请见李鸿章,把谈判的过程和杨浩的条件细细的转述。
李鸿章对修铁路的要求根本不感到意外,哈哈笑道:“老夫早就料到,那小子早晚得把手伸到这上边儿。只是没想到,他的胃口如此之大,上来就要一千里!答应他,朝廷那边自然由老夫来分说。”
转回头,他又单独叮嘱李经方:“你于军略一事尚缺经历,此番前去大连,多加注意观察杨氏的诸般内情。以老夫所知,此子所用军械武备就连洋人都没有,其中蹊跷甚多。若你能察知摸清,功劳甚大!”
李经方心里头说不出是什么滋味,闷头答应下来。
两天后,盛宣怀派人前往美租界,通报朝廷已经同意调兵及其所提条款,着盛宣怀一体商定办理。
杨浩当即让宋云生为商团谈判首领,组织起多达百余人的筹办班子,并通过《国闻报》将此消息将承办胶济铁路的消息昭告天下,更要择期在美租界搞一个声势浩大的新闻发布会!
这消息一出,不仅天下哗然,正在两国战争中打算盘的列强洋人也顾不上捣蛋了,数不清的在华机构纷纷派人涌向北洋衙门,并第一时间发电通知国内,组织人员商议对策。
11月2日,日军对金州展开进攻之时,杨浩的一团兵马,也由轮船运抵天津,接受检阅。R1071
第二三六章 将计就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