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鸣已经收敛不住脸上的笑意了,他想通了长久困扰他的问题,“没关系,我可以自己出钱拍。我为什么拍那些商业电影呢?当然也和我喜欢科幻题材有关系,但本质还是想证明我有拍好商业片的能力。这我现在已经做到了,接下来我要拍我的白月光剧本了。赚也好,赔也罢,我自己担着。这电影不是拍了想让观众买账的,是拍了让我自己高兴的。”
郭达见陆鸣油盐不进,叫来了制片人王璐一同劝说陆鸣。
没曾想王璐很快倒戈了,她也赞同陆鸣先缓缓,明年春天再拍这部电影,“陆鸣啊,你这个剧本主人公是个女孩子,对吧?电影前三分之一在讲她的青春期。一个女孩子,出生在渔农家庭,不顾父母阻拦,坚持要跟船出海打捞。好!这个题材好。‘大海’在这里就是一种父权的象征,她争取出海的机会,就是对父权的一种抗争。那这个主角性向是什么啊?是不是可以表现少数群体的青春期挣扎?连起来,就是完美契合欧洲三大的审美啊。这样的电影运作我有经验,我们冲奖有望。你放下心,好好研究、创作,不要听郭达的,要拿奖的电影不急于一时。”
陆鸣听到一半,就明白王璐的意思了。合着她是把这个剧本当做迎合政治正确的范本了,打算从这角度出发公关奖项,如果真的公关成功了,那就算她的实绩了。
陆鸣也不赞同王璐的意见,“不,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关于出海、成长的故事。女主许悠当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青年人,她的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并不是重男轻女、有性别刻板印象的那种人,他们很开明,支持她做她能力范围内任何想做的事。我这个故事里没什么明显的反抗,也不涉及性向,因为我压根没打算谈论感情,我只是要叙述一个女孩成长过程中与海洋的数次相遇与告别。”
“许悠当然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年轻女性,她勇敢、赤诚、有冒险精神,她本身就是当代独立女性,所谓的政治正确性天然地蕴含在故事中,但我不会放大谈论这个话题。也不会以理所当然的事——‘性别平等’为卖点来冲奖。”
王璐以为自己的话正中陆鸣下怀,没想到也被陆鸣回绝了。她和郭达两个人走出会议室,留陆鸣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他们走出房门的时候,都轻轻摇了摇头,“陆鸣是个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
虽然周围的人都因为他的决定陷入了不解与困惑,但陆鸣现在心里特别通透,完全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海之子》这个故事的雏形是什么时候闯进他的脑海的,陆鸣也说不清。
陆鸣第一次对“海”有特别的依恋,是在他小学二年级郑重其事地在一块公益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开始,那之前,他虽然去过水族馆、海洋公园,但对海洋的认识始终停留在——“有很多奇怪生物栖居其中”。
陆鸣二年级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公益知识竞赛,叫“救救鲨鱼”,那个公益板是呼吁禁食鱼翅的,陆鸣在那块板上签下了名字,这是他与海洋订立的第一条契约。
后来有一次他去参加别人婚礼,当时他12岁,婚宴上的一道前菜就是鱼翅羹。
陆鸣得知后,坚决反对,他顾忌到这是别人的婚礼,只是生闷气,没有说什么。是他爸爸陆风察觉他情绪不对,询问后才知道陆鸣暗自生气的原因。
陆鸣一个小孩说话可能没什么人听,陆风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大人,说话还是有一定分量的,他在餐桌上自然地提及陆鸣签过不食用鱼翅的承诺书,询问大家是不是可以照顾一下小朋友的情绪。
席间的宾客也都是情商高的,他们顺着陆风的话,夸陆鸣是个有环保意识的好孩子,纷纷表示这碗鱼翅羹不吃了,以后也不吃鱼翅了。
陆鸣后来对他的父亲彻底失望,也有前后对比过于强烈的原因。在他印象中,他有一个非常开明的父亲,一直都很尊重他的个人意志,从来不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不会擅自干涉孩子的决定,给予了陆鸣自有成长的空间,也始终是他坚实的后盾。
他曾以为他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所以在知道被隐藏的真相后,那种背叛感格外强烈。
12月已经过了禁渔期,陆鸣去到大连,在当地找了一个要出海的渔夫,商量跟他一起在12月6日出海。
出海那天,陆鸣提前吃了预防晕眩的药物,来到港口,和渔夫老李打了招呼,就上船了。这艘捕捞船不大,但很新,各种设备都刚调试过。
老李招呼陆鸣上船,“小陆啊,我们还要再等一下,今天还有个小伙子要和我们一起出海。”
“好的。”
没多久,陆鸣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向着他们的船奔跑而来的身影,一边跑,一边很热情地挥着手向他们打招呼。
那人走近点,陆鸣才认出来——是何尧城。
陆鸣好几年没见过何尧城了,虽然他们过去也称不上熟人,但也算有交集,陆鸣正思虑着怎么开口比较合适,何尧城已经率先行动了。
他给了老李一个大大的拥抱,又来拥抱陆鸣,拥抱进行到一半,何尧城动作卡住了,他往后退了半步,拉开距离,才终于反应过来眼前的人是谁,“陆鸣?怎么是你?我以为是给老李打下手的渔民小哥呢!你怎么也来这了?”
--
郭达见陆鸣油盐不进,叫来了制片人王璐一同劝说陆鸣。
没曾想王璐很快倒戈了,她也赞同陆鸣先缓缓,明年春天再拍这部电影,“陆鸣啊,你这个剧本主人公是个女孩子,对吧?电影前三分之一在讲她的青春期。一个女孩子,出生在渔农家庭,不顾父母阻拦,坚持要跟船出海打捞。好!这个题材好。‘大海’在这里就是一种父权的象征,她争取出海的机会,就是对父权的一种抗争。那这个主角性向是什么啊?是不是可以表现少数群体的青春期挣扎?连起来,就是完美契合欧洲三大的审美啊。这样的电影运作我有经验,我们冲奖有望。你放下心,好好研究、创作,不要听郭达的,要拿奖的电影不急于一时。”
陆鸣听到一半,就明白王璐的意思了。合着她是把这个剧本当做迎合政治正确的范本了,打算从这角度出发公关奖项,如果真的公关成功了,那就算她的实绩了。
陆鸣也不赞同王璐的意见,“不,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关于出海、成长的故事。女主许悠当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青年人,她的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并不是重男轻女、有性别刻板印象的那种人,他们很开明,支持她做她能力范围内任何想做的事。我这个故事里没什么明显的反抗,也不涉及性向,因为我压根没打算谈论感情,我只是要叙述一个女孩成长过程中与海洋的数次相遇与告别。”
“许悠当然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年轻女性,她勇敢、赤诚、有冒险精神,她本身就是当代独立女性,所谓的政治正确性天然地蕴含在故事中,但我不会放大谈论这个话题。也不会以理所当然的事——‘性别平等’为卖点来冲奖。”
王璐以为自己的话正中陆鸣下怀,没想到也被陆鸣回绝了。她和郭达两个人走出会议室,留陆鸣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他们走出房门的时候,都轻轻摇了摇头,“陆鸣是个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
虽然周围的人都因为他的决定陷入了不解与困惑,但陆鸣现在心里特别通透,完全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海之子》这个故事的雏形是什么时候闯进他的脑海的,陆鸣也说不清。
陆鸣第一次对“海”有特别的依恋,是在他小学二年级郑重其事地在一块公益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开始,那之前,他虽然去过水族馆、海洋公园,但对海洋的认识始终停留在——“有很多奇怪生物栖居其中”。
陆鸣二年级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公益知识竞赛,叫“救救鲨鱼”,那个公益板是呼吁禁食鱼翅的,陆鸣在那块板上签下了名字,这是他与海洋订立的第一条契约。
后来有一次他去参加别人婚礼,当时他12岁,婚宴上的一道前菜就是鱼翅羹。
陆鸣得知后,坚决反对,他顾忌到这是别人的婚礼,只是生闷气,没有说什么。是他爸爸陆风察觉他情绪不对,询问后才知道陆鸣暗自生气的原因。
陆鸣一个小孩说话可能没什么人听,陆风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大人,说话还是有一定分量的,他在餐桌上自然地提及陆鸣签过不食用鱼翅的承诺书,询问大家是不是可以照顾一下小朋友的情绪。
席间的宾客也都是情商高的,他们顺着陆风的话,夸陆鸣是个有环保意识的好孩子,纷纷表示这碗鱼翅羹不吃了,以后也不吃鱼翅了。
陆鸣后来对他的父亲彻底失望,也有前后对比过于强烈的原因。在他印象中,他有一个非常开明的父亲,一直都很尊重他的个人意志,从来不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不会擅自干涉孩子的决定,给予了陆鸣自有成长的空间,也始终是他坚实的后盾。
他曾以为他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所以在知道被隐藏的真相后,那种背叛感格外强烈。
12月已经过了禁渔期,陆鸣去到大连,在当地找了一个要出海的渔夫,商量跟他一起在12月6日出海。
出海那天,陆鸣提前吃了预防晕眩的药物,来到港口,和渔夫老李打了招呼,就上船了。这艘捕捞船不大,但很新,各种设备都刚调试过。
老李招呼陆鸣上船,“小陆啊,我们还要再等一下,今天还有个小伙子要和我们一起出海。”
“好的。”
没多久,陆鸣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向着他们的船奔跑而来的身影,一边跑,一边很热情地挥着手向他们打招呼。
那人走近点,陆鸣才认出来——是何尧城。
陆鸣好几年没见过何尧城了,虽然他们过去也称不上熟人,但也算有交集,陆鸣正思虑着怎么开口比较合适,何尧城已经率先行动了。
他给了老李一个大大的拥抱,又来拥抱陆鸣,拥抱进行到一半,何尧城动作卡住了,他往后退了半步,拉开距离,才终于反应过来眼前的人是谁,“陆鸣?怎么是你?我以为是给老李打下手的渔民小哥呢!你怎么也来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