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以下的编辑觉得这篇小说贴近生活,京味十足,肯定能受到读者的欢迎。
老编辑则认为《顽主》没有品味,粗俗不堪,不能因此降低了《京城文学》的格调,咱们又不是地摊文学。
“这算是什么文学?这就是痞子文学么?”一位老编辑激愤道。
这位老编辑没有想到,他的这句无心之言给《顽主》,以及和《顽主》类似的小说下了一个定义,以后这类小说就被称为是“痞子文学”。
痞子文学是对以往那种崇高话语的反叛,描述的是底层人们最普遍和典型的生活状态。
通过不断的调侃和自嘲,来逃避社会带来的压力,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周天涯最后做出了决定,在《京城文学》上刊登《顽主》,一来是给慕致远一个面子,二来是试探市场的反映。
大家都知道文学杂志到了需要改变的地步,却不知道应该向哪个方向改。
或许《顽主》可以作为一块探路石,让读者来做出选择。
林子轩不知道杂志社内部激烈的争论,也不知道慕姗姗打了招呼,否则要是他自己投稿,还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够发表呢。
他按部就班的来到广播电台,继续琢磨着发财计划。
七月底的一天,少儿栏目组那位一直请假的职员终于出现了,此人这次来不是为了上班,而是要辞职,这件事在广播电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抱着铁饭碗不吃,竟然想从单位辞职,这人有病吧。
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京城广播电台正在进行专业化,几个频道会陆续开播,正是用人的时候。
当然,少儿栏目组是冷门,发展前途不大,但也不能就这么辞职啊,太不珍惜机会了,多少人想进都进不来呢。
林子轩在办公室见到了那位风云人物。
三十多岁的年纪,一身笔挺的西装,红光满面,意气风发,有种成功人士的派头,见了林子轩就送了一支钢笔。
据说是从香港过来的,好东西,值十几块钱呢。
这人在办公室高谈阔论,说南方怎么怎么挣钱,就好像是遍地黄金一样,随便捡,从香港弄过来一批货,转手就能赚上千块。
这次他回来辞职,还要把家都搬到南方去,做大买卖,发大财。
林子轩知道京城人说话不能全信,有一大半都是水分,不过这人应该是有了赚钱的路子,否则不能辞掉工作,不留一点退路。
在这个年代,个体经济活跃起来,有一批胆子大的人跑到南方找门路,通过转手贸易的方式赚钱,一条庞大的产业链就此形成。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奔向南方,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民下海”的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发了大财,也有人吃了苦头,酸甜苦辣,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清楚。
一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十三章 综艺时代的来临
林子轩没想过要到南方去淘金。
林伯清和郑秀莲都是老派人物,他要是敢辞职,父母就敢和他断绝关系。
那将爆发一场家庭战争。
何况,他觉得自己不是那种路子野的人,也不擅长做生意,到时候被骗的可能性很大,还是老老实实的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实在。
八月初,京城广播电台的经济频道正式开播。
为此,电台内部小小的庆祝了一番,台领导发表了一通鼓舞人心的讲话,大家的热情非常高涨,似乎明天就能升职加薪,实现美好生活。
少儿栏目组还是原来的样子,组长不怎么管事,等待着两年后的退休生活。
副组长是个女同志,只想着安稳过日子,没有上进心,只要这个栏目不撤销就行。
林子轩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经过一个月的考察,组长见林子轩还算安分,没有调到其他栏目组的想法,就给他加了担子。
除了以前的工作,林子轩又有了一项重大的任务,那就是接收听众的来信。
听众收听了节目,有意见就会写信给电台。
林子轩负责阅读这些信件,把听众的意见记录下来,根据意见对节目进行细微的调整。
有时候,为了让听众觉得受到了重视,还会从中选择一两封有意思的信件在节目中念出来,进行回复,这样可以激发听众继续写信的热情。
少儿栏目组接到的信件大多来自小朋友,基本上都是一些稀奇古怪,或者常识性的问题。
还有些小朋友想要再听一遍某一篇童话故事,或许希望讲一些新的童话故事。
林子轩看着这些信件,从中能看出这个时代孩子童年娱乐生活的匮乏,无论是童话故事还是电视里的动画片种类都不丰富。
但他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
广播电台有明确规定,广播的节目内容必须经过审核,稿子要有来源,不能信口开河,误导听众,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也就是说,你不能自己随便编故事讲给孩子听。
谁知道你讲的故事内容是不是健康,有没有毒害,那些来自儿童杂志的故事经过编辑审核,没有问题,才是最好的选择。
如此少儿栏目就给人刻板的印象,没有创新,翻来覆去就那些故事。
这个时代提倡改变,但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是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
--
老编辑则认为《顽主》没有品味,粗俗不堪,不能因此降低了《京城文学》的格调,咱们又不是地摊文学。
“这算是什么文学?这就是痞子文学么?”一位老编辑激愤道。
这位老编辑没有想到,他的这句无心之言给《顽主》,以及和《顽主》类似的小说下了一个定义,以后这类小说就被称为是“痞子文学”。
痞子文学是对以往那种崇高话语的反叛,描述的是底层人们最普遍和典型的生活状态。
通过不断的调侃和自嘲,来逃避社会带来的压力,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周天涯最后做出了决定,在《京城文学》上刊登《顽主》,一来是给慕致远一个面子,二来是试探市场的反映。
大家都知道文学杂志到了需要改变的地步,却不知道应该向哪个方向改。
或许《顽主》可以作为一块探路石,让读者来做出选择。
林子轩不知道杂志社内部激烈的争论,也不知道慕姗姗打了招呼,否则要是他自己投稿,还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够发表呢。
他按部就班的来到广播电台,继续琢磨着发财计划。
七月底的一天,少儿栏目组那位一直请假的职员终于出现了,此人这次来不是为了上班,而是要辞职,这件事在广播电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抱着铁饭碗不吃,竟然想从单位辞职,这人有病吧。
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京城广播电台正在进行专业化,几个频道会陆续开播,正是用人的时候。
当然,少儿栏目组是冷门,发展前途不大,但也不能就这么辞职啊,太不珍惜机会了,多少人想进都进不来呢。
林子轩在办公室见到了那位风云人物。
三十多岁的年纪,一身笔挺的西装,红光满面,意气风发,有种成功人士的派头,见了林子轩就送了一支钢笔。
据说是从香港过来的,好东西,值十几块钱呢。
这人在办公室高谈阔论,说南方怎么怎么挣钱,就好像是遍地黄金一样,随便捡,从香港弄过来一批货,转手就能赚上千块。
这次他回来辞职,还要把家都搬到南方去,做大买卖,发大财。
林子轩知道京城人说话不能全信,有一大半都是水分,不过这人应该是有了赚钱的路子,否则不能辞掉工作,不留一点退路。
在这个年代,个体经济活跃起来,有一批胆子大的人跑到南方找门路,通过转手贸易的方式赚钱,一条庞大的产业链就此形成。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奔向南方,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民下海”的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发了大财,也有人吃了苦头,酸甜苦辣,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清楚。
一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十三章 综艺时代的来临
林子轩没想过要到南方去淘金。
林伯清和郑秀莲都是老派人物,他要是敢辞职,父母就敢和他断绝关系。
那将爆发一场家庭战争。
何况,他觉得自己不是那种路子野的人,也不擅长做生意,到时候被骗的可能性很大,还是老老实实的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实在。
八月初,京城广播电台的经济频道正式开播。
为此,电台内部小小的庆祝了一番,台领导发表了一通鼓舞人心的讲话,大家的热情非常高涨,似乎明天就能升职加薪,实现美好生活。
少儿栏目组还是原来的样子,组长不怎么管事,等待着两年后的退休生活。
副组长是个女同志,只想着安稳过日子,没有上进心,只要这个栏目不撤销就行。
林子轩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经过一个月的考察,组长见林子轩还算安分,没有调到其他栏目组的想法,就给他加了担子。
除了以前的工作,林子轩又有了一项重大的任务,那就是接收听众的来信。
听众收听了节目,有意见就会写信给电台。
林子轩负责阅读这些信件,把听众的意见记录下来,根据意见对节目进行细微的调整。
有时候,为了让听众觉得受到了重视,还会从中选择一两封有意思的信件在节目中念出来,进行回复,这样可以激发听众继续写信的热情。
少儿栏目组接到的信件大多来自小朋友,基本上都是一些稀奇古怪,或者常识性的问题。
还有些小朋友想要再听一遍某一篇童话故事,或许希望讲一些新的童话故事。
林子轩看着这些信件,从中能看出这个时代孩子童年娱乐生活的匮乏,无论是童话故事还是电视里的动画片种类都不丰富。
但他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
广播电台有明确规定,广播的节目内容必须经过审核,稿子要有来源,不能信口开河,误导听众,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也就是说,你不能自己随便编故事讲给孩子听。
谁知道你讲的故事内容是不是健康,有没有毒害,那些来自儿童杂志的故事经过编辑审核,没有问题,才是最好的选择。
如此少儿栏目就给人刻板的印象,没有创新,翻来覆去就那些故事。
这个时代提倡改变,但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是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