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制作《英雄》,将由好梦公司主导,这既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磨练,证明内地的电影人也能拍出大片。
第六百二十二章 性格
林子轩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芭芭拉明白,这部电影由好梦公司主导,不会像拍摄《卧虎藏龙》那样妥协了。
事实上,这部片子的配置并不低。
冯小刚和姜文是国内的大导演,两人合作互补很可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陈道明、王志文、俞飞鸿和徐静蕾都会加盟。
他们负责演技的部分,还有一个人负责武打,林子轩找来了赵闻卓。
赵闻卓曾经是内地的武术冠军,后来进入演艺圈,拍了多部武侠片,有一定的名气,不过和李连节相差很远。
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机遇。
李连节出道早,赶上了好时候,一出道就红遍大江南北,到了香港发展更是顺风顺水,出演了众多卖座影片。
近些年在好莱坞混出了名堂,成为功夫巨星,片酬超过千万美金。
李连节出名后,内地武术队不少人效仿他到香港拍功夫片,想成为功夫明星,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有些人只能在电影中出演配角,甚至沦落到武行替身的地步。
可见同人不同命。
不是说你是武术冠军,我也是武术冠军,你成为大明星,我也能成为大明星。
人生的机遇难以预料,武术冠军只是起点,没有碰到好片子,没有人力捧,只能默默无闻,成为配角。
很多人说自己是李连节的师弟,一个武术队出来的,但师弟只能是师弟。
李连节一部戏拿一千万美金,师弟一部戏拿几千块片酬,天壤之别。
相对来说,赵闻卓的机遇不错。
香港的电影公司准备把他打造成李连节的接班人,从在李连节的电影里出演配角到自己演主角,逐渐被观众熟知。
然而,这个班不太好接,他没能打入西方市场,成为国际巨星。
这有很多的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等等。
其中有一点,西方市场很难容纳两个同样特点的华人武打演员。
程龙和李连节的套路不同,他走的是喜剧功夫片路线,李连节走的是硬汉功夫片路线,和以前的李晓龙路子相似。
李晓龙在西方具有不小的影响力,可惜英年早逝。
李连节刚好弥补了这个空白,他的打斗在凶狠的基础上增加了观赏性,更为潇洒利落,观众看得过瘾。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武打演员无论是学程龙的路子还是李连节的路子,都难以打入西方市场。
或者说,只要有他们两人在,其他武打演员就机会渺茫。
功夫片在西方的市场不大,有一两位功夫巨星就足够了。
西方观众会认为既然有了李连节,为什么还要看和李连节一样的演员呢。
好莱坞导演在选择华人武打演员的时候首先会找李连节,只有李连节不要的角色才能轮到其他人。
这就是同类型演员的悲哀。
《卧虎藏龙》能在西方获得成功,是因为片中的武打场面既不是程龙的喜剧功夫片,也不是李连节的硬汉功夫片。
它是一种带有文艺范的功夫片。
西方观众觉得新鲜,这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但这种新鲜有一个度,当这种类型的影片看多了,也会厌倦。
《卧虎藏龙》开了一个好头,未来两三年内这种影片在海外都会有市场。
好梦公司跟风拍一部《英雄》,两年后再拍一部《卧虎藏龙》的续集。
接下来要看具体的情况,在国内或许还有市场,海外基本上饱和了,毕竟不是只有好梦公司一家电影公司。
其他电影公司看到能赚钱,也会投拍武侠片。
这和同类型演员的遭遇一样,同类型的电影也是如此。
还有一件事需要担心,不要低估了好莱坞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
看到《卧虎藏龙》受欢迎,好莱坞电影人会注意到并吸收、引进武侠片的武打技巧,再加以完善。
他们在电影里使用威亚和套招,白人演员模仿东方式的打斗。
加上好莱坞精良的特效,改进后完全能满足西方观众的需求。
到那时,这种类型的武侠片在海外就失去了竞争力。
当然,不能因为担心就不拍片了,好莱坞能学习和创新,华语电影同样可以。
那是以后要面对的问题,如今局面大好,林子轩觉得哥伦比亚公司会投资,这是一个赚钱的项目。
其他影视公司还在观望,好梦公司走在了前面。
凭借《卧虎藏龙》,陈道明和俞飞鸿等人在西方有了不小的名气。
这是林子轩的底气,其他公司没有这种优势。
“林先生,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好莱坞和香港在电影工业上具有优势,有一批优秀的演员,我们应该看得更长远,合作共赢。”芭芭拉劝说道。
“在有些方面我会合作,有些方面我会坚持。”林子轩回应道。
在芭芭拉看来,林子轩的性格相当矛盾。
可以说他是一个冒险主义者,敢于投资拍摄《卧虎藏龙》,做了很多华国电影人不敢做的事情,有长远的眼光。
也可以说他是一个保守主义者,按照华国人的说法,就是小圈子意识太浓。
--
第六百二十二章 性格
林子轩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芭芭拉明白,这部电影由好梦公司主导,不会像拍摄《卧虎藏龙》那样妥协了。
事实上,这部片子的配置并不低。
冯小刚和姜文是国内的大导演,两人合作互补很可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陈道明、王志文、俞飞鸿和徐静蕾都会加盟。
他们负责演技的部分,还有一个人负责武打,林子轩找来了赵闻卓。
赵闻卓曾经是内地的武术冠军,后来进入演艺圈,拍了多部武侠片,有一定的名气,不过和李连节相差很远。
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机遇。
李连节出道早,赶上了好时候,一出道就红遍大江南北,到了香港发展更是顺风顺水,出演了众多卖座影片。
近些年在好莱坞混出了名堂,成为功夫巨星,片酬超过千万美金。
李连节出名后,内地武术队不少人效仿他到香港拍功夫片,想成为功夫明星,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有些人只能在电影中出演配角,甚至沦落到武行替身的地步。
可见同人不同命。
不是说你是武术冠军,我也是武术冠军,你成为大明星,我也能成为大明星。
人生的机遇难以预料,武术冠军只是起点,没有碰到好片子,没有人力捧,只能默默无闻,成为配角。
很多人说自己是李连节的师弟,一个武术队出来的,但师弟只能是师弟。
李连节一部戏拿一千万美金,师弟一部戏拿几千块片酬,天壤之别。
相对来说,赵闻卓的机遇不错。
香港的电影公司准备把他打造成李连节的接班人,从在李连节的电影里出演配角到自己演主角,逐渐被观众熟知。
然而,这个班不太好接,他没能打入西方市场,成为国际巨星。
这有很多的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等等。
其中有一点,西方市场很难容纳两个同样特点的华人武打演员。
程龙和李连节的套路不同,他走的是喜剧功夫片路线,李连节走的是硬汉功夫片路线,和以前的李晓龙路子相似。
李晓龙在西方具有不小的影响力,可惜英年早逝。
李连节刚好弥补了这个空白,他的打斗在凶狠的基础上增加了观赏性,更为潇洒利落,观众看得过瘾。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武打演员无论是学程龙的路子还是李连节的路子,都难以打入西方市场。
或者说,只要有他们两人在,其他武打演员就机会渺茫。
功夫片在西方的市场不大,有一两位功夫巨星就足够了。
西方观众会认为既然有了李连节,为什么还要看和李连节一样的演员呢。
好莱坞导演在选择华人武打演员的时候首先会找李连节,只有李连节不要的角色才能轮到其他人。
这就是同类型演员的悲哀。
《卧虎藏龙》能在西方获得成功,是因为片中的武打场面既不是程龙的喜剧功夫片,也不是李连节的硬汉功夫片。
它是一种带有文艺范的功夫片。
西方观众觉得新鲜,这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但这种新鲜有一个度,当这种类型的影片看多了,也会厌倦。
《卧虎藏龙》开了一个好头,未来两三年内这种影片在海外都会有市场。
好梦公司跟风拍一部《英雄》,两年后再拍一部《卧虎藏龙》的续集。
接下来要看具体的情况,在国内或许还有市场,海外基本上饱和了,毕竟不是只有好梦公司一家电影公司。
其他电影公司看到能赚钱,也会投拍武侠片。
这和同类型演员的遭遇一样,同类型的电影也是如此。
还有一件事需要担心,不要低估了好莱坞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
看到《卧虎藏龙》受欢迎,好莱坞电影人会注意到并吸收、引进武侠片的武打技巧,再加以完善。
他们在电影里使用威亚和套招,白人演员模仿东方式的打斗。
加上好莱坞精良的特效,改进后完全能满足西方观众的需求。
到那时,这种类型的武侠片在海外就失去了竞争力。
当然,不能因为担心就不拍片了,好莱坞能学习和创新,华语电影同样可以。
那是以后要面对的问题,如今局面大好,林子轩觉得哥伦比亚公司会投资,这是一个赚钱的项目。
其他影视公司还在观望,好梦公司走在了前面。
凭借《卧虎藏龙》,陈道明和俞飞鸿等人在西方有了不小的名气。
这是林子轩的底气,其他公司没有这种优势。
“林先生,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好莱坞和香港在电影工业上具有优势,有一批优秀的演员,我们应该看得更长远,合作共赢。”芭芭拉劝说道。
“在有些方面我会合作,有些方面我会坚持。”林子轩回应道。
在芭芭拉看来,林子轩的性格相当矛盾。
可以说他是一个冒险主义者,敢于投资拍摄《卧虎藏龙》,做了很多华国电影人不敢做的事情,有长远的眼光。
也可以说他是一个保守主义者,按照华国人的说法,就是小圈子意识太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