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臻的豪门生活 作者:夏夜鬼话
第61章
“是,我想找剧作家改编你们的故事。并不止是你们,还有一些其它典型的例子。当然我们会做一定文学性的改编和修饰,并不会完全按照现实一字一句地写上去,也不会涉及你们的真实姓名,影响你们的现实生活。”顾臻对黄依玲解释道,“想拍这个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想要让更多人了解像是抑郁症,狂躁症,焦虑症……以及其它这一类的心理疾病是怎么一回事,让许多病人及家属了解这样的病症并不可耻,并能够积极寻找治疗途径。我们想要向一般人展示,抑郁症是怎么一回事,源于什么因素,是基因,激素分泌失常,生活中所遭遇的伤害,亦或者自卑感,负罪感?正常人或者患者家属应该如何跟抑郁症患者相处,什么样的行为和言辞能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不是使其进一步加重。”
黄依玲听了,沉默了一会儿,问自己的母亲:“……妈,你觉得呢?”
黄女士用带着方言口音的语调说道:“我觉得可以,我多亏了顾先生才能慢慢好起来,能帮到别的生病的人真是很应该的。”
她的语调和语法都有点怪怪的,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她声音里的温柔明理。
黄依玲笑了起来,说道:“我也这么觉得。”
那之后顾臻又征求了好几位前患者和患者家属,其中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也有人虽然有些迟疑,最后却是同意了让顾臻改编他们的故事。
最后的剧本主体定下来的是十二个故事,组成了第一季的内容。
这部电视剧初步定下的名字就叫做《无罪论》——这题目暗指了整个故事的中心内容:精神类疾病不是罪行。
这十二个故事,大半由研究所的案例改编,而小半则是由一些老旧的新闻和真事改编。
第一集的故事是《无罪论·有罪判定》,讲的就是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少女,因为小时候家庭不幸,少年时期受到过恶人的性侵害,而年长之后又因为畏惧人群无法寻求自我价值,所以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处于抑郁期间的她给自己下了有罪判定,父母的重男轻女与因此对她的冷暴力,年少时候受到的侵害,以及后来患上的严重抑郁症,都因为一些畸形的观念和言论而成为了她自觉“有罪”的证明。
在终于承受不住压力,选择了自杀的那一天,她从市中心的一幢高楼上跳下,在坠落的一瞬间,与大楼中的一个人四目相对。
幸运的是,少女最后掉到了便利店的机动车顶棚上,没有死。不幸的是,她的身上几处骨折,还出现了残疾的可能性。
……
因为是讲述抑郁症患者的故事,所以整个故事的初期基调都是比较沉闷的。但是顾臻自己虽然不曾参与编写,但是却主动加入主线的设定,与作者和导演都进行了长期的沟通,要求整个故事一定要色调明亮,尤其是结尾,一定要有一个温暖人心的结局。
这也是必须的,顾臻希望的是这部剧能够真实地向一般人展示抑郁症患者精神状态和痛苦来源的同时,还希望能通过一个美好的结局给予对方信心,而不是制造完全相反的社会效应。
剧本编写的同时,他也在尝试联系演员。第一集之中,顾深出演抑郁症少女已经确定,而出演心理医生的男演员,顾臻还毫无概念。
顾深虽然也提议了几个人,不过顾臻认真想了想,都觉得不是很适合。有些是年纪太轻,有些是形象太阳光太浮,不适合扮演一个年岁较长,性情成熟,可靠的心理医生。
那之后过了几天,顾臻听说消息说是黎凌的创伤性理疗完毕,基本上已经恢复了正常。对方通过魅力的经理传话说想要跟顾臻约一面,请他吃饭表示感谢,同时还有一些事情想跟他商量。
顾臻回复了之后,两人就约在了一家中档餐馆见面。
到了地方之后,顾臻发现对方已经很是等了一会儿时间。黎凌的打扮看上去挺随意,一件灰扑扑的夹克,头发比较凌乱却又不是非常凌乱,表情无精打采的,如果不是熟悉的人就很难认出他的身份。
顾臻就算明知黎凌约了自己见面,也很是花了一点功夫才确认对方的身份。
对方并没有戴墨镜,戴口罩,围围巾或者戴帽子,但是似乎连门口的服务员都没有意识到包厢里坐的是一位大明星。
顾臻有点惊讶:“怎么这个打扮?”
黎凌看到他出现,才把背挺直,坐得端正了一些,神色也随之一变,让顾臻亲眼见识了何谓变脸……不,或者说是变身。
他问顾臻:“很奇怪?”然后解释道,“这样比较不惹人注意。”
顾臻扫视了他两眼,问道:“你有戴墨镜吗?”
“没有。”黎凌回答道,“这打扮要是戴墨镜,大概只适合三十年前的氛围——那时倒是流行穿皮夹戴墨镜的打扮。”
“没人认出来?”
黎凌回答道:“不会有人认出来的。”他停顿了一下,说道,“偶像剧里面常常放一些明星走路上被人认出来追堵的场景,所以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大明星走路上就会被认出来一样。其实根本不会,一般来说当演员的也就是想被认出来的时候才会被认出来——化上妆,穿上有个人风格的衣服,然后走台步一样大马金刀地走——保准能被认出来。其他时候嘛,还是省省吧,正常走路上,别特异独行,很多人就算心存怀疑,也是不敢认的。就算认出来了,就回答‘黎凌,好像是哪个明星对吧?唱歌的?’或者直接回答‘黎凌哦?我老婆也说他长得有点像我,可惜我不演戏。’”
他这样说着的时候,语气也是惟妙惟肖的,好像真是无辜的路人似的。
顾臻顿时叹为观止。
“其实觉得一般人认人都是认脸的也是一种错觉。我们认人其实都是从衣着,体型,动作,仪态上开始的。举个例子,找个体型相近,模样和我有三分像的人,让他穿上我的戏服,然后我穿普通的衣服……过半的观众会认为对方才是黎凌,而我只是个模仿者。”黎凌摊手,“所以只要在肢体表现上表现得‘不像黎凌’,就很难有人能认出来。事实上,就连大屏幕下换个妆,还有很多观众意识不到演出的人是谁呢。”
顾臻迟疑了一下。
他还记得黎凌之前来理疗所的原因和理疗师采用的方案。
黎凌的问题是“入戏太深”,而理疗师采取的方案是让他“重新扮演黎凌”。在整个理疗过程中,这位大明星给人的最大印象应该就是“自身存在感的缺失”了。
对于一位影帝级的人物,说他自身缺失存在感听上去好像很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就是如此。黎凌出生于龙港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有两个兄弟,他是次子。一般三兄弟的家庭,次子都是属于最容易遭到忽略的位置,黎凌小时候各方面表现又一般,所以无论在家人或者同学朋友眼里很不起眼。
但他一直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非常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这种存在感缺失和表现欲强烈的双重性格特性促成了他在演艺方面的大成功,也导致了他入戏深出戏难的问题。
对此理疗师采取的方案是整合了“黎凌”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一些重要事件,把它重新整合成了黎凌这个人物,让他重新完整,连贯和深入了演出了一次自己。
顾臻思索了一下,才开口说道:“那说明你演得好。”
黎凌笑着回答道:“谢谢。”
然后他就进入了正题。
他希望和顾臻商量购买d.唯心主义的事情。黎凌在使用过d.唯心主义之后,几乎是迅速了解到了这东西在对于他磨练演技上的好处。这相当于自动模拟了一个个虚拟的场景和完整的各种效果来支持他扮演各种角色,排练一幕幕戏。而且在这样的梦境里,使用者还可以思维清楚地控制自己在梦境中的行为和思想,对于演员来说,简直是梦境一样的药物。
顾臻想了想,说道:“我们的药品目前是不对外出售的,因为考虑到在没有理疗师引导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造成精神性的伤害,比如说过于恐怖的噩梦导致的惊吓之类。不过如果黎先生你需要相应的体验性理疗,可以直接向理疗所预约。”
黎凌问道:“体验性理疗包括这种内容吗?”
顾臻回答道:“如果你愿意给理疗师提供剧本或者背设的话,他们会提供相应的催眠引导。而且我们最近将会测试一些新的疗法,可能用仪器代替催眠师的作用,黎先生您可以偶尔来理疗所看看。”
而后他停顿了一下,才继续开口问道:“黎先生对心理医疗方面的内容有兴趣吗?”
黎凌愣了一愣,才回答道:“是有一点兴趣。怎么?”
顾臻说道:“事实上,我最近正想筹办一部电视剧,不过是每集一百分钟左右的电影式剧集,每集都是独立的故事,算是专门宣传心理病症和如何关爱这类病人的纪录片。我知道这个提议对黎先生可能有点为难……但是不知道黎先生愿不愿意看看剧本?”
黎凌本人是不怎么拍摄电视剧的,但是顾臻的理疗所毕竟也帮了他忙,而且他自觉以后很可能还会有求于顾臻,便没有直接地拒绝,而是开口说道:“如果拍摄时间不是太长的话,我很愿意先看看剧本。”
顾臻也是一时兴起,并没有一定要黎凌接下角色的意思,听到他的回复就觉得比较满意了,于是说道:“剧本目前还在修改中,如果黎先生不介意的话,我跟你说说大致内容?”
黎凌回答道:“请说。”
顾臻便跟他说了整部剧的大致策划,剧情的主要原型和改编自的新闻事件,以及黎凌在里面扮演的角色。
黎凌一开始对故事还比较有疑虑,但是听顾臻说着说着,倒是觉得整个故事的剧情是极为紧凑和起伏的,人物形象也足够丰满。
他听了半晌,才发出一声苦笑,说道:“如果这是一部正式上映的电影,那么我绝对很乐意参与。但是周播的电影型单元剧的话……我大概要看了剧本才能作出决定。”
虽然这样说,但是他其实多少已经有点想要出演的意向了。
顾臻便与对方又针对剧本讨论了一会儿,黎凌问了不少问题,顾臻都一一回答了,有些回复不了的细节,就给了黎凌编剧和导演的电话号码,让他之后与编剧跟导演直接联系和讨论。
这一顿饭吃完,顾臻倒是觉得希望还是相当之大的。之后他与黎凌告别,上车准备离开餐厅的时候,电话突然响了。
顾臻接起了电话,结果就听到祁则晟在电话里喊道:“顾臻,江湖救急!帮我个忙。”
第61章
-
第61章
“是,我想找剧作家改编你们的故事。并不止是你们,还有一些其它典型的例子。当然我们会做一定文学性的改编和修饰,并不会完全按照现实一字一句地写上去,也不会涉及你们的真实姓名,影响你们的现实生活。”顾臻对黄依玲解释道,“想拍这个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想要让更多人了解像是抑郁症,狂躁症,焦虑症……以及其它这一类的心理疾病是怎么一回事,让许多病人及家属了解这样的病症并不可耻,并能够积极寻找治疗途径。我们想要向一般人展示,抑郁症是怎么一回事,源于什么因素,是基因,激素分泌失常,生活中所遭遇的伤害,亦或者自卑感,负罪感?正常人或者患者家属应该如何跟抑郁症患者相处,什么样的行为和言辞能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不是使其进一步加重。”
黄依玲听了,沉默了一会儿,问自己的母亲:“……妈,你觉得呢?”
黄女士用带着方言口音的语调说道:“我觉得可以,我多亏了顾先生才能慢慢好起来,能帮到别的生病的人真是很应该的。”
她的语调和语法都有点怪怪的,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她声音里的温柔明理。
黄依玲笑了起来,说道:“我也这么觉得。”
那之后顾臻又征求了好几位前患者和患者家属,其中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也有人虽然有些迟疑,最后却是同意了让顾臻改编他们的故事。
最后的剧本主体定下来的是十二个故事,组成了第一季的内容。
这部电视剧初步定下的名字就叫做《无罪论》——这题目暗指了整个故事的中心内容:精神类疾病不是罪行。
这十二个故事,大半由研究所的案例改编,而小半则是由一些老旧的新闻和真事改编。
第一集的故事是《无罪论·有罪判定》,讲的就是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少女,因为小时候家庭不幸,少年时期受到过恶人的性侵害,而年长之后又因为畏惧人群无法寻求自我价值,所以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处于抑郁期间的她给自己下了有罪判定,父母的重男轻女与因此对她的冷暴力,年少时候受到的侵害,以及后来患上的严重抑郁症,都因为一些畸形的观念和言论而成为了她自觉“有罪”的证明。
在终于承受不住压力,选择了自杀的那一天,她从市中心的一幢高楼上跳下,在坠落的一瞬间,与大楼中的一个人四目相对。
幸运的是,少女最后掉到了便利店的机动车顶棚上,没有死。不幸的是,她的身上几处骨折,还出现了残疾的可能性。
……
因为是讲述抑郁症患者的故事,所以整个故事的初期基调都是比较沉闷的。但是顾臻自己虽然不曾参与编写,但是却主动加入主线的设定,与作者和导演都进行了长期的沟通,要求整个故事一定要色调明亮,尤其是结尾,一定要有一个温暖人心的结局。
这也是必须的,顾臻希望的是这部剧能够真实地向一般人展示抑郁症患者精神状态和痛苦来源的同时,还希望能通过一个美好的结局给予对方信心,而不是制造完全相反的社会效应。
剧本编写的同时,他也在尝试联系演员。第一集之中,顾深出演抑郁症少女已经确定,而出演心理医生的男演员,顾臻还毫无概念。
顾深虽然也提议了几个人,不过顾臻认真想了想,都觉得不是很适合。有些是年纪太轻,有些是形象太阳光太浮,不适合扮演一个年岁较长,性情成熟,可靠的心理医生。
那之后过了几天,顾臻听说消息说是黎凌的创伤性理疗完毕,基本上已经恢复了正常。对方通过魅力的经理传话说想要跟顾臻约一面,请他吃饭表示感谢,同时还有一些事情想跟他商量。
顾臻回复了之后,两人就约在了一家中档餐馆见面。
到了地方之后,顾臻发现对方已经很是等了一会儿时间。黎凌的打扮看上去挺随意,一件灰扑扑的夹克,头发比较凌乱却又不是非常凌乱,表情无精打采的,如果不是熟悉的人就很难认出他的身份。
顾臻就算明知黎凌约了自己见面,也很是花了一点功夫才确认对方的身份。
对方并没有戴墨镜,戴口罩,围围巾或者戴帽子,但是似乎连门口的服务员都没有意识到包厢里坐的是一位大明星。
顾臻有点惊讶:“怎么这个打扮?”
黎凌看到他出现,才把背挺直,坐得端正了一些,神色也随之一变,让顾臻亲眼见识了何谓变脸……不,或者说是变身。
他问顾臻:“很奇怪?”然后解释道,“这样比较不惹人注意。”
顾臻扫视了他两眼,问道:“你有戴墨镜吗?”
“没有。”黎凌回答道,“这打扮要是戴墨镜,大概只适合三十年前的氛围——那时倒是流行穿皮夹戴墨镜的打扮。”
“没人认出来?”
黎凌回答道:“不会有人认出来的。”他停顿了一下,说道,“偶像剧里面常常放一些明星走路上被人认出来追堵的场景,所以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大明星走路上就会被认出来一样。其实根本不会,一般来说当演员的也就是想被认出来的时候才会被认出来——化上妆,穿上有个人风格的衣服,然后走台步一样大马金刀地走——保准能被认出来。其他时候嘛,还是省省吧,正常走路上,别特异独行,很多人就算心存怀疑,也是不敢认的。就算认出来了,就回答‘黎凌,好像是哪个明星对吧?唱歌的?’或者直接回答‘黎凌哦?我老婆也说他长得有点像我,可惜我不演戏。’”
他这样说着的时候,语气也是惟妙惟肖的,好像真是无辜的路人似的。
顾臻顿时叹为观止。
“其实觉得一般人认人都是认脸的也是一种错觉。我们认人其实都是从衣着,体型,动作,仪态上开始的。举个例子,找个体型相近,模样和我有三分像的人,让他穿上我的戏服,然后我穿普通的衣服……过半的观众会认为对方才是黎凌,而我只是个模仿者。”黎凌摊手,“所以只要在肢体表现上表现得‘不像黎凌’,就很难有人能认出来。事实上,就连大屏幕下换个妆,还有很多观众意识不到演出的人是谁呢。”
顾臻迟疑了一下。
他还记得黎凌之前来理疗所的原因和理疗师采用的方案。
黎凌的问题是“入戏太深”,而理疗师采取的方案是让他“重新扮演黎凌”。在整个理疗过程中,这位大明星给人的最大印象应该就是“自身存在感的缺失”了。
对于一位影帝级的人物,说他自身缺失存在感听上去好像很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就是如此。黎凌出生于龙港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有两个兄弟,他是次子。一般三兄弟的家庭,次子都是属于最容易遭到忽略的位置,黎凌小时候各方面表现又一般,所以无论在家人或者同学朋友眼里很不起眼。
但他一直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非常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这种存在感缺失和表现欲强烈的双重性格特性促成了他在演艺方面的大成功,也导致了他入戏深出戏难的问题。
对此理疗师采取的方案是整合了“黎凌”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一些重要事件,把它重新整合成了黎凌这个人物,让他重新完整,连贯和深入了演出了一次自己。
顾臻思索了一下,才开口说道:“那说明你演得好。”
黎凌笑着回答道:“谢谢。”
然后他就进入了正题。
他希望和顾臻商量购买d.唯心主义的事情。黎凌在使用过d.唯心主义之后,几乎是迅速了解到了这东西在对于他磨练演技上的好处。这相当于自动模拟了一个个虚拟的场景和完整的各种效果来支持他扮演各种角色,排练一幕幕戏。而且在这样的梦境里,使用者还可以思维清楚地控制自己在梦境中的行为和思想,对于演员来说,简直是梦境一样的药物。
顾臻想了想,说道:“我们的药品目前是不对外出售的,因为考虑到在没有理疗师引导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造成精神性的伤害,比如说过于恐怖的噩梦导致的惊吓之类。不过如果黎先生你需要相应的体验性理疗,可以直接向理疗所预约。”
黎凌问道:“体验性理疗包括这种内容吗?”
顾臻回答道:“如果你愿意给理疗师提供剧本或者背设的话,他们会提供相应的催眠引导。而且我们最近将会测试一些新的疗法,可能用仪器代替催眠师的作用,黎先生您可以偶尔来理疗所看看。”
而后他停顿了一下,才继续开口问道:“黎先生对心理医疗方面的内容有兴趣吗?”
黎凌愣了一愣,才回答道:“是有一点兴趣。怎么?”
顾臻说道:“事实上,我最近正想筹办一部电视剧,不过是每集一百分钟左右的电影式剧集,每集都是独立的故事,算是专门宣传心理病症和如何关爱这类病人的纪录片。我知道这个提议对黎先生可能有点为难……但是不知道黎先生愿不愿意看看剧本?”
黎凌本人是不怎么拍摄电视剧的,但是顾臻的理疗所毕竟也帮了他忙,而且他自觉以后很可能还会有求于顾臻,便没有直接地拒绝,而是开口说道:“如果拍摄时间不是太长的话,我很愿意先看看剧本。”
顾臻也是一时兴起,并没有一定要黎凌接下角色的意思,听到他的回复就觉得比较满意了,于是说道:“剧本目前还在修改中,如果黎先生不介意的话,我跟你说说大致内容?”
黎凌回答道:“请说。”
顾臻便跟他说了整部剧的大致策划,剧情的主要原型和改编自的新闻事件,以及黎凌在里面扮演的角色。
黎凌一开始对故事还比较有疑虑,但是听顾臻说着说着,倒是觉得整个故事的剧情是极为紧凑和起伏的,人物形象也足够丰满。
他听了半晌,才发出一声苦笑,说道:“如果这是一部正式上映的电影,那么我绝对很乐意参与。但是周播的电影型单元剧的话……我大概要看了剧本才能作出决定。”
虽然这样说,但是他其实多少已经有点想要出演的意向了。
顾臻便与对方又针对剧本讨论了一会儿,黎凌问了不少问题,顾臻都一一回答了,有些回复不了的细节,就给了黎凌编剧和导演的电话号码,让他之后与编剧跟导演直接联系和讨论。
这一顿饭吃完,顾臻倒是觉得希望还是相当之大的。之后他与黎凌告别,上车准备离开餐厅的时候,电话突然响了。
顾臻接起了电话,结果就听到祁则晟在电话里喊道:“顾臻,江湖救急!帮我个忙。”
第61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