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场地的评委就没有那么多了,一个考场就三位大腕儿,一个评书门的,一个西河门的,还有一个是四川说书的。
说书其实也有南北之分,北方说书的规矩比较重,尤其是用醒木,众所周知在说定场诗的时候,山海关以里的是要在最后一句话留出几个字再拍的。比如“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啪……是沧桑”,而关外东北那边说书,是把整首诗说完了才啪一下醒木的。
而且北方的评书是用醒木的,这是吃饭的家伙,所以评书也叫使短家伙的,指的就是这块醒木,还有一个使短家伙的就是竹板,也就是竹板书。
有使短家伙的就有使长家伙的,这使长家伙的就是唱大鼓书的,长家伙就是他们拉的三弦。
北方说书使醒木的规矩有很多,是不能随随便便就用的,用的每一下都是有讲究的。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敲门,古代都是木门,按理说艺人用醒木砸几下桌子就好了,又简单又形象。
但是在北方说书是绝对不允许的,艺人只能用嘴巴口技把这个声音模仿出来,绝对不能用醒木,所以我们在听评书的时候,一个小时听完了,那说书艺人根本没敲几下醒木,这是规矩。
四川一带的说书艺人却不一样,他们用醒木的频率很高,他们经常啪啪啪,这帮艺人表演的时候老是会啪啪啪的,这也是规矩。
各地说书的都有各地自己的规矩,但总而言之是大同小异。
何向东进场了,这里的陈设反正都很相似,中间被空出来了,摆着一张小桌子,上面铺着绒布,折扇醒木手绢都放好了,还有一张给说书先生用的椅子,这张椅子比正常的椅子要高一些。
如果你要在桌子上写作业或者干嘛会非常吃力的,因为这椅子的高度跟桌子根本不配,艺人坐在椅子上整个上半身都会露出来的。说书虽然是靠着嘴说,但也会涉及到肢体动作的,艺人的上半身也会对表演有帮助的,所以要用高椅子。
何向东在椅子上坐好了,看了眼前几位评委一眼,大口喘着气,这死胖子体积太大了,稍微一跑就累得不行了,现在气都还没缓过来呢,现在可说不了书,得先把气喘匀了。
三位评委一见何向东这样,他们的眉头当时就皱起来了,对何向东的第一印象就变差了。
这年轻人有那么紧张嘛,坐在台上也不说话,一个劲儿地喘气,这人不行。
三位评委同时微微摇了摇头,眼神中也带了一点失望。
何向东虽然年轻但是他九岁就出道了,也是老演员了,他知道艺人一旦上了台就绝对不能干坐着不说话,这不像话。
他深深喘了几下,笑着跟眼前三人打招呼:“都来了啊,还没吃午饭了是吧?嗨,您说这大冬天的,也不知道等会安排的午饭是什么哈?”
那三位评委都懵了,愣愣看着何向东说不话来了。
这人哪儿来的?路子这么野啊?
他们在这里半天了,也没见着那个艺人进来跟评委这样打招呼的,还问中午吃什么?你当这里是食堂啊?
这人到底是谁啊,谁徒弟啊,路子这么野啊?
你是来比试的,我们都是评委,你当你在茶馆说书呢,还聊家常?不知道这儿的规矩是不允许评委和考生乱搭话的啊?
现在说评书的基本都奋斗在广播一线,都是录制节目的,也没有办法跟观众聊天。民间小剧场里面说书的也很少,现在曲艺行都不景气,大批曲艺艺人都是靠国家养着的呢。
何向东见眼前几人都不理他,他也觉得有点尴尬,这场子有点冷啊,观众不热情啊,他自己圆了一下:“我倒是挺能吃的,不然也不能这么胖啊,希望中午有点好吃的。哈哈,咱们闲话少叙,这就开书。”
这孙子总算是把气给喘匀了。
听到这路子这么野的评书艺人终于要开书了,三位大腕才面色才略微缓了一点,等着何向东开书。
何向东眸光一凝,他是张阔如的亲传弟子,也是张氏评书的正宗传人,现在又被王弥苇调教了这么久,他的水平早就突飞猛进了。想当初他在西安的时候和单口名家傅盛比试过一场,那一次他还略输一筹。
但是现在如果让他们再比试一次,何向东敢断言自己绝对能全面超越傅盛,让傅盛输的心服口服,要知道傅盛可不是什么等闲之辈啊,人家也是一代名家啊。
所以说经过两位宗师的调教之后,何向东的说书实力也正式跨入名家水准了,而且是名家里面比较强的那一类人。
何向东目光温和地看着眼前三人,丹田一股气往上窜,从丹田到喉头这一块坚硬如铁,何向东吐字清晰,把每一个字都送到了三位评委耳朵里面:“天为罗盖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定场诗第一句一出来,这几位评委眼睛当时就是一亮。他们坐的离何向东有点距离,但是他们却能很明显感觉到眼前这小伙子的话好像是人家凑到自己耳朵边说的一样,自己根本不用费力,每一个字就自动送进来了。
他们都是评书大腕,很清楚这不是靠声音大就能做到的,声音大是响堂,声音一大观众就容易觉得吵,小了又得竖起耳朵听,观众会觉得累。但是这年轻人很明显是练过响堂和打远儿的,声音大但是不吵,而且打的很远,把每一个字都打到他们耳朵里面。
--
说书其实也有南北之分,北方说书的规矩比较重,尤其是用醒木,众所周知在说定场诗的时候,山海关以里的是要在最后一句话留出几个字再拍的。比如“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啪……是沧桑”,而关外东北那边说书,是把整首诗说完了才啪一下醒木的。
而且北方的评书是用醒木的,这是吃饭的家伙,所以评书也叫使短家伙的,指的就是这块醒木,还有一个使短家伙的就是竹板,也就是竹板书。
有使短家伙的就有使长家伙的,这使长家伙的就是唱大鼓书的,长家伙就是他们拉的三弦。
北方说书使醒木的规矩有很多,是不能随随便便就用的,用的每一下都是有讲究的。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敲门,古代都是木门,按理说艺人用醒木砸几下桌子就好了,又简单又形象。
但是在北方说书是绝对不允许的,艺人只能用嘴巴口技把这个声音模仿出来,绝对不能用醒木,所以我们在听评书的时候,一个小时听完了,那说书艺人根本没敲几下醒木,这是规矩。
四川一带的说书艺人却不一样,他们用醒木的频率很高,他们经常啪啪啪,这帮艺人表演的时候老是会啪啪啪的,这也是规矩。
各地说书的都有各地自己的规矩,但总而言之是大同小异。
何向东进场了,这里的陈设反正都很相似,中间被空出来了,摆着一张小桌子,上面铺着绒布,折扇醒木手绢都放好了,还有一张给说书先生用的椅子,这张椅子比正常的椅子要高一些。
如果你要在桌子上写作业或者干嘛会非常吃力的,因为这椅子的高度跟桌子根本不配,艺人坐在椅子上整个上半身都会露出来的。说书虽然是靠着嘴说,但也会涉及到肢体动作的,艺人的上半身也会对表演有帮助的,所以要用高椅子。
何向东在椅子上坐好了,看了眼前几位评委一眼,大口喘着气,这死胖子体积太大了,稍微一跑就累得不行了,现在气都还没缓过来呢,现在可说不了书,得先把气喘匀了。
三位评委一见何向东这样,他们的眉头当时就皱起来了,对何向东的第一印象就变差了。
这年轻人有那么紧张嘛,坐在台上也不说话,一个劲儿地喘气,这人不行。
三位评委同时微微摇了摇头,眼神中也带了一点失望。
何向东虽然年轻但是他九岁就出道了,也是老演员了,他知道艺人一旦上了台就绝对不能干坐着不说话,这不像话。
他深深喘了几下,笑着跟眼前三人打招呼:“都来了啊,还没吃午饭了是吧?嗨,您说这大冬天的,也不知道等会安排的午饭是什么哈?”
那三位评委都懵了,愣愣看着何向东说不话来了。
这人哪儿来的?路子这么野啊?
他们在这里半天了,也没见着那个艺人进来跟评委这样打招呼的,还问中午吃什么?你当这里是食堂啊?
这人到底是谁啊,谁徒弟啊,路子这么野啊?
你是来比试的,我们都是评委,你当你在茶馆说书呢,还聊家常?不知道这儿的规矩是不允许评委和考生乱搭话的啊?
现在说评书的基本都奋斗在广播一线,都是录制节目的,也没有办法跟观众聊天。民间小剧场里面说书的也很少,现在曲艺行都不景气,大批曲艺艺人都是靠国家养着的呢。
何向东见眼前几人都不理他,他也觉得有点尴尬,这场子有点冷啊,观众不热情啊,他自己圆了一下:“我倒是挺能吃的,不然也不能这么胖啊,希望中午有点好吃的。哈哈,咱们闲话少叙,这就开书。”
这孙子总算是把气给喘匀了。
听到这路子这么野的评书艺人终于要开书了,三位大腕才面色才略微缓了一点,等着何向东开书。
何向东眸光一凝,他是张阔如的亲传弟子,也是张氏评书的正宗传人,现在又被王弥苇调教了这么久,他的水平早就突飞猛进了。想当初他在西安的时候和单口名家傅盛比试过一场,那一次他还略输一筹。
但是现在如果让他们再比试一次,何向东敢断言自己绝对能全面超越傅盛,让傅盛输的心服口服,要知道傅盛可不是什么等闲之辈啊,人家也是一代名家啊。
所以说经过两位宗师的调教之后,何向东的说书实力也正式跨入名家水准了,而且是名家里面比较强的那一类人。
何向东目光温和地看着眼前三人,丹田一股气往上窜,从丹田到喉头这一块坚硬如铁,何向东吐字清晰,把每一个字都送到了三位评委耳朵里面:“天为罗盖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定场诗第一句一出来,这几位评委眼睛当时就是一亮。他们坐的离何向东有点距离,但是他们却能很明显感觉到眼前这小伙子的话好像是人家凑到自己耳朵边说的一样,自己根本不用费力,每一个字就自动送进来了。
他们都是评书大腕,很清楚这不是靠声音大就能做到的,声音大是响堂,声音一大观众就容易觉得吵,小了又得竖起耳朵听,观众会觉得累。但是这年轻人很明显是练过响堂和打远儿的,声音大但是不吵,而且打的很远,把每一个字都打到他们耳朵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