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把钱当成命,想从这帮人口袋里掏钱也不容易,不过利息足够高,对外宣称的风险很小,只要成功打出名声,说不定能起到奇效。
闭起眼睛琢磨十多分钟,还是决定先试试。
翻身站起来,叶冬青精神抖擞地挥手道:“跟我出一趟门,去找家广告公司定制些东西!明天把管钱的艾迪先生叫上,有一大堆东西等着我们去买!”
劳拉忙活到现在,不明白自己这位老板又发什么疯,懒得去问怎么回事,反正又不懂那些生意上的事,接口道:“等我几分钟,洗个手就陪你去……”
*******************
大雪终于停下,曼哈顿终于再次放晴。
忙碌了两天之后,叶冬青带着几位员工,集体来到唐人街最热闹的地段。
维戈女士当年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直接进入了大公司当实习生,本以为自己这辈子还算成功,但今天年轻的小老板,给她安排了个发传单的活干,简直快要气炸。见到来往行人,往他们手里塞传单,无论怎么想都觉得丢人。
一辆卡车停在街边,工人们忙着将一个个大箱子搬下来,整齐堆放在路边,从盒子上透露出来的信息看,既有电视又有全自动洗衣机。
路边小广场上竖起块大招牌,海报上印有中英双语:“华尔街著名金融公司火爆来袭!存款送好礼!一万美元起存,年利率高至7.5%,一款只赚钱不亏损的好基金!”
叶冬青自己拿这个扩音喇叭,大声喊道:“过来看看,存款送家电!存十万刀,一年利息七千五百刀,躺在家里都能赚钱的机会来啦!”
按了个键后,这句话开始循环播放。
还别说,路人们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如此高的利息,听着就诱人……
第44章 万事开头难
纽约的唐人街也被称为中国城,目前总共有六十多万华人居住在这片地区附近,东海岸华人们主要集中于此。
1848年,两男一女乘坐“流浪之鹰”号帆船到达美国,这是最早移民美国的华人。当十九世纪末加利福尼亚州最早颁布实施《排华法案》后,被排挤和受迫害的华人大批向美国东海岸迁移,最终选择定居在了叶冬青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并且不断壮大着规模,由此形成今天的北美最大华人聚集地。
在纽约的唐人街,通用的语言主要是粤语,也有其他各地方言。
一眼看去,许多街口有中文报摊,开车可以听到中文广播,晚间看的电视是中文节目,路边餐馆数量极多,大约每三家店就有一家是中餐馆。
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肤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经常遭到排斥,很难找到让人满意的工作,所以这里的华裔大多选择做些小生意,或者学一门手艺等等赚钱维持生计。
纽约人把这里称为“贫民窟”,由此就能看出他们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当中固然出现了些富人,但算起比例,远远不能跟白人们相比,绝大多数处于社会底层。
有些上了年纪的华裔甚至不会英语,说是生活在纽约,更像是活在这个与其他地方“隔绝”的小社会里,没办法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中。
叶冬青在这边长大,对此十分了解。
他奶奶上世纪四十年代才逃难来到美国,爷爷家那边更早些,从华夏离开时候还有皇帝在位,打拼那么些年,没积攒出几个钱,勉强凑合活着。
到了他父母这代,日子才稍微舒服些。
因为叶冬青的老子是会计,拿到aicpa证书的那种注册会计师,可惜只是从社区大学毕业,大公司不会要这种学历低的人,没实力换栋好房子,赚些钱养家糊口足够了。
印象中,父母出意外去世前,一家人挤在破旧小房子里也蛮开心。
奶奶去世早,四口人挤在六十平米左右的老房子里,后来那位烟鬼爷爷生病去世,他这才有了单独的小房间。至于母亲家那边的人,没太多印象,貌似从没见过面,他们去世时候叶冬青还小,记不起太多事情。
意外发生后,他就去了姑姑家居住,几年时间过去,父母去世的赔偿金被花得干干净净。
三十多万美元,架不住几口人一起只花不赚,租房、表弟表妹的学费,都是开销大头,姑父还喜欢赌钱,叶冬青成年之前,连房子都卖掉了。
当时年纪小,他还为此生气到大哭,但监护人有权处理这些资产,最后还是被姑父得逞。
从那以后,恨意更深,只想早点从他们家离开,说起来似乎从没想过把钱追讨回来。不过,即使想追讨也不容易,这种官司很难打赢,完全可以推脱说是为了叶冬青才租大房子,已经在“培养”他的过程中用完。
眼不见心不烦,上次不想为此生气,这次更不愿意,父母跟姑姑家的那点情分,到他这辈早已消耗干净,从此是路人的那种。
他们做事不地道,叶冬青有骨气,只当是报了那点“养育之恩”。
要问身为孤儿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大概就像是一艘永远无法停靠的船,只能不停地随波逐流,什么都要靠自己。
慢慢在自卑和沮丧中养成现在这种性格,很难去全身心地相信、亲近谁,叶冬青很好相处,也不好相处……
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商店。
马路对面街角处,摆放着堆积如山的水果、药材、海鲜摊位,各种中文招牌混杂在一起,车辆众多,路边积雪还没化开。
--
闭起眼睛琢磨十多分钟,还是决定先试试。
翻身站起来,叶冬青精神抖擞地挥手道:“跟我出一趟门,去找家广告公司定制些东西!明天把管钱的艾迪先生叫上,有一大堆东西等着我们去买!”
劳拉忙活到现在,不明白自己这位老板又发什么疯,懒得去问怎么回事,反正又不懂那些生意上的事,接口道:“等我几分钟,洗个手就陪你去……”
*******************
大雪终于停下,曼哈顿终于再次放晴。
忙碌了两天之后,叶冬青带着几位员工,集体来到唐人街最热闹的地段。
维戈女士当年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直接进入了大公司当实习生,本以为自己这辈子还算成功,但今天年轻的小老板,给她安排了个发传单的活干,简直快要气炸。见到来往行人,往他们手里塞传单,无论怎么想都觉得丢人。
一辆卡车停在街边,工人们忙着将一个个大箱子搬下来,整齐堆放在路边,从盒子上透露出来的信息看,既有电视又有全自动洗衣机。
路边小广场上竖起块大招牌,海报上印有中英双语:“华尔街著名金融公司火爆来袭!存款送好礼!一万美元起存,年利率高至7.5%,一款只赚钱不亏损的好基金!”
叶冬青自己拿这个扩音喇叭,大声喊道:“过来看看,存款送家电!存十万刀,一年利息七千五百刀,躺在家里都能赚钱的机会来啦!”
按了个键后,这句话开始循环播放。
还别说,路人们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如此高的利息,听着就诱人……
第44章 万事开头难
纽约的唐人街也被称为中国城,目前总共有六十多万华人居住在这片地区附近,东海岸华人们主要集中于此。
1848年,两男一女乘坐“流浪之鹰”号帆船到达美国,这是最早移民美国的华人。当十九世纪末加利福尼亚州最早颁布实施《排华法案》后,被排挤和受迫害的华人大批向美国东海岸迁移,最终选择定居在了叶冬青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并且不断壮大着规模,由此形成今天的北美最大华人聚集地。
在纽约的唐人街,通用的语言主要是粤语,也有其他各地方言。
一眼看去,许多街口有中文报摊,开车可以听到中文广播,晚间看的电视是中文节目,路边餐馆数量极多,大约每三家店就有一家是中餐馆。
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肤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经常遭到排斥,很难找到让人满意的工作,所以这里的华裔大多选择做些小生意,或者学一门手艺等等赚钱维持生计。
纽约人把这里称为“贫民窟”,由此就能看出他们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当中固然出现了些富人,但算起比例,远远不能跟白人们相比,绝大多数处于社会底层。
有些上了年纪的华裔甚至不会英语,说是生活在纽约,更像是活在这个与其他地方“隔绝”的小社会里,没办法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中。
叶冬青在这边长大,对此十分了解。
他奶奶上世纪四十年代才逃难来到美国,爷爷家那边更早些,从华夏离开时候还有皇帝在位,打拼那么些年,没积攒出几个钱,勉强凑合活着。
到了他父母这代,日子才稍微舒服些。
因为叶冬青的老子是会计,拿到aicpa证书的那种注册会计师,可惜只是从社区大学毕业,大公司不会要这种学历低的人,没实力换栋好房子,赚些钱养家糊口足够了。
印象中,父母出意外去世前,一家人挤在破旧小房子里也蛮开心。
奶奶去世早,四口人挤在六十平米左右的老房子里,后来那位烟鬼爷爷生病去世,他这才有了单独的小房间。至于母亲家那边的人,没太多印象,貌似从没见过面,他们去世时候叶冬青还小,记不起太多事情。
意外发生后,他就去了姑姑家居住,几年时间过去,父母去世的赔偿金被花得干干净净。
三十多万美元,架不住几口人一起只花不赚,租房、表弟表妹的学费,都是开销大头,姑父还喜欢赌钱,叶冬青成年之前,连房子都卖掉了。
当时年纪小,他还为此生气到大哭,但监护人有权处理这些资产,最后还是被姑父得逞。
从那以后,恨意更深,只想早点从他们家离开,说起来似乎从没想过把钱追讨回来。不过,即使想追讨也不容易,这种官司很难打赢,完全可以推脱说是为了叶冬青才租大房子,已经在“培养”他的过程中用完。
眼不见心不烦,上次不想为此生气,这次更不愿意,父母跟姑姑家的那点情分,到他这辈早已消耗干净,从此是路人的那种。
他们做事不地道,叶冬青有骨气,只当是报了那点“养育之恩”。
要问身为孤儿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大概就像是一艘永远无法停靠的船,只能不停地随波逐流,什么都要靠自己。
慢慢在自卑和沮丧中养成现在这种性格,很难去全身心地相信、亲近谁,叶冬青很好相处,也不好相处……
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商店。
马路对面街角处,摆放着堆积如山的水果、药材、海鲜摊位,各种中文招牌混杂在一起,车辆众多,路边积雪还没化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