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扦插之法后,省去一年从桑种育苗的时间,今年种下之后,只要两年之内不采桑叶,第三年便可以少量采摘,第四年全面采摘。如此一来,官府以为咱的田要到第六年才能出利,而实际上只要三年便可出利,岂不是赚下了大笔的免税期?而且拓荒所费,比常人所度测也少得多。rdquo;
萧铣说完,伸手拍拍武士彟的肩膀,少年老成地说道:做生意,就要用别人不曾掌握的秘术,赢取垄断性的利润,那钱财才来得堂堂正正。靠低价和人拼杀,靠勾结官府,都不是正道。这还只是开始,日后到了缫丝织缎的时候,有的是巧中取利的法门。rdquo;
武士彟一阵无语,显然没法理解什么叫垄断rdquo;。幸好萧铣的身份地位比他高,倒也不虞他质疑:大人说了垄断是好的,那就定然是好的。
hellip;hellip;
两人谈完了城西北这块蚕桑基地的营生手段,当日也不辞辛苦,翻宝石山、转过苏堤rdquo;(其实应该叫萧堤rdquo;),继续往西湖西南方向巡视考察,这块地方其实没啥特殊的,无非是沿湖一些半山坡地为主,除了一些峰岭坡度太大的地方不能开垦之外,稍微平缓一些的,大多可以种茶。
毕竟,后世的龙井茶,便是出自这一片地方,狮峰、龙井、云溪、虎跑四个地块,可是全部被包裹在了萧铣如今圈的这块地里了。知道明末或者清中期之前,也就是在华夏人口尚未突破两亿大关之前,这块地皮产出的茶叶,基本上就是国内唯一被冠以西湖龙井rdquo;名头的了,最多也就顺势延伸到富阳县境内一些地块。到了后来清末乃至现代,因为人口膨胀,普遍生活水平提高,全国人都要喝一口龙井,才让龙井这个品牌被滥冒用;余杭、萧山、临安等杭州郊县,甚至是相邻地级市绍兴、湖州种出来的茶叶,都打上了西湖龙井rdquo;的牌子。
不过或许有人会:既然龙井这块地方乃是种茶的风水宝地,为何如今却还如此荒芜呢?究其原因,无非有三。
第一便是隋朝中期的杭州还是两浙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北有湖州南有越州,都比杭州要好,杭州地广人稀,开发自然不足,龙井茶的产地也就没有被人发掘出来。
第二,便是历史上西湖的水咸土碱问题隋唐两朝一直没有深入治理,要到吴越王钱镠立国两浙时,着力经营根据地,才彻底扭转这个劣势。原本直到距萧铣如今所在的时代一百五十年后,也就是陆羽写《茶经》的那会儿,依然记载茶之出,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杭州下;浙东以越州上,明婺次,台州下。rdquo;这个差距,就是水土治理不足导致的。现在萧铣在短短一年半的任期内,把原本数百年后钱镠要干的治水活儿差不多干了,那么龙井茶的开发自然也可以提前那么三百年。隋唐时候杭州的主要产茶区还在西湖西侧,主要是灵隐寺一带,而且也不是用湖水灌溉,而是用山泉种植。
第三,那就是因为隋唐年间,农业发展中对于梯田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mdash;mdash;这个时代的梯田,那都是要用石头浇灌明矾糯米汁蒸土粘合,修成保持地下水的坡堤,然后才能种植稻麦菜粮;如果不修防渗水的水土保持层的话,高处的水土流失就会很快,没几年就会变成光秃秃的荒山。这种认识不能说错,但是却未免狭隘了。
事实上,如果种植的是一年一收,连根茎都不留下的草本作物,那么梯田的修筑确实需要如此费事儿。但是若是种植茶树果树这些木本植物,因为作物本身到了收获的时候只要摘取果实、嫩芽,而不是如同种植稻子蔬菜那样整颗植物连根拔掉的,所以树木的根系自然可以保持水土,天然山脉靠树木涵养水土,便是这个道理。别说《齐民要术》上略微记载的那一点粗略的茶作物种植知识中没提到坡地种茶,便是一百五十年后的陆羽《茶经》也没涉及。隋唐时南方还算地广人稀,平原都还有空地可用,也就没人钻研坡地上有没有可能用相对低廉的成本种植哪些经济树木了,这便给萧铣捡漏留下了一块大空白。
萧铣当然不可能把这些条分缕析的因素全部告诉武士彟,只能是择拣一些不会暴露其穿越者身份的理由说一下,饶是如此也已经足够让人感慨其博学了。末了,萧铣总结说:某此前担任钱塘县令的时候,便深入考察过,如今杭州地界,茶种最好的便是找灵隐寺那些僧人要,也不必按价,给些布施就行。种茶次年,到两尺高便要让人摘星去顶,如此便与桑树一般,两三年便可采茶。如今咱自己的丝茶还未大量产出时,今年可以先收购本地丝茶,到秋冬时江南运河北段可以打通,便可走水路营商,最远可以上溯到江汉之地。只要找到接手的客商,转手到河洛也方便得很。rdquo;
大人真乃神人也,如此年少,却能懂得这许多东西,武某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在营商上算是颇有天赋了,如今看来,不过是一些投机取巧的小打小闹。rdquo;
据说极西之地,有一个胡人豪商,名叫巴菲特,一生获利无数,旁人问其诀窍,唯有微笑答曰:无他,善寻价值洼地尔。你纵然见识不够,但是只要秉持此心,此生定然可以成为当世豪商。rdquo;
武士彟若有所悟,询道:何谓lsquo;价值洼地rsquo;?莫非便是一些在别人看来不值甚么钱,然而咱有秘术、先机之后,便可以使之变废为宝的生意么?rdquo;
--
萧铣说完,伸手拍拍武士彟的肩膀,少年老成地说道:做生意,就要用别人不曾掌握的秘术,赢取垄断性的利润,那钱财才来得堂堂正正。靠低价和人拼杀,靠勾结官府,都不是正道。这还只是开始,日后到了缫丝织缎的时候,有的是巧中取利的法门。rdquo;
武士彟一阵无语,显然没法理解什么叫垄断rdquo;。幸好萧铣的身份地位比他高,倒也不虞他质疑:大人说了垄断是好的,那就定然是好的。
hellip;hellip;
两人谈完了城西北这块蚕桑基地的营生手段,当日也不辞辛苦,翻宝石山、转过苏堤rdquo;(其实应该叫萧堤rdquo;),继续往西湖西南方向巡视考察,这块地方其实没啥特殊的,无非是沿湖一些半山坡地为主,除了一些峰岭坡度太大的地方不能开垦之外,稍微平缓一些的,大多可以种茶。
毕竟,后世的龙井茶,便是出自这一片地方,狮峰、龙井、云溪、虎跑四个地块,可是全部被包裹在了萧铣如今圈的这块地里了。知道明末或者清中期之前,也就是在华夏人口尚未突破两亿大关之前,这块地皮产出的茶叶,基本上就是国内唯一被冠以西湖龙井rdquo;名头的了,最多也就顺势延伸到富阳县境内一些地块。到了后来清末乃至现代,因为人口膨胀,普遍生活水平提高,全国人都要喝一口龙井,才让龙井这个品牌被滥冒用;余杭、萧山、临安等杭州郊县,甚至是相邻地级市绍兴、湖州种出来的茶叶,都打上了西湖龙井rdquo;的牌子。
不过或许有人会:既然龙井这块地方乃是种茶的风水宝地,为何如今却还如此荒芜呢?究其原因,无非有三。
第一便是隋朝中期的杭州还是两浙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北有湖州南有越州,都比杭州要好,杭州地广人稀,开发自然不足,龙井茶的产地也就没有被人发掘出来。
第二,便是历史上西湖的水咸土碱问题隋唐两朝一直没有深入治理,要到吴越王钱镠立国两浙时,着力经营根据地,才彻底扭转这个劣势。原本直到距萧铣如今所在的时代一百五十年后,也就是陆羽写《茶经》的那会儿,依然记载茶之出,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杭州下;浙东以越州上,明婺次,台州下。rdquo;这个差距,就是水土治理不足导致的。现在萧铣在短短一年半的任期内,把原本数百年后钱镠要干的治水活儿差不多干了,那么龙井茶的开发自然也可以提前那么三百年。隋唐时候杭州的主要产茶区还在西湖西侧,主要是灵隐寺一带,而且也不是用湖水灌溉,而是用山泉种植。
第三,那就是因为隋唐年间,农业发展中对于梯田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mdash;mdash;这个时代的梯田,那都是要用石头浇灌明矾糯米汁蒸土粘合,修成保持地下水的坡堤,然后才能种植稻麦菜粮;如果不修防渗水的水土保持层的话,高处的水土流失就会很快,没几年就会变成光秃秃的荒山。这种认识不能说错,但是却未免狭隘了。
事实上,如果种植的是一年一收,连根茎都不留下的草本作物,那么梯田的修筑确实需要如此费事儿。但是若是种植茶树果树这些木本植物,因为作物本身到了收获的时候只要摘取果实、嫩芽,而不是如同种植稻子蔬菜那样整颗植物连根拔掉的,所以树木的根系自然可以保持水土,天然山脉靠树木涵养水土,便是这个道理。别说《齐民要术》上略微记载的那一点粗略的茶作物种植知识中没提到坡地种茶,便是一百五十年后的陆羽《茶经》也没涉及。隋唐时南方还算地广人稀,平原都还有空地可用,也就没人钻研坡地上有没有可能用相对低廉的成本种植哪些经济树木了,这便给萧铣捡漏留下了一块大空白。
萧铣当然不可能把这些条分缕析的因素全部告诉武士彟,只能是择拣一些不会暴露其穿越者身份的理由说一下,饶是如此也已经足够让人感慨其博学了。末了,萧铣总结说:某此前担任钱塘县令的时候,便深入考察过,如今杭州地界,茶种最好的便是找灵隐寺那些僧人要,也不必按价,给些布施就行。种茶次年,到两尺高便要让人摘星去顶,如此便与桑树一般,两三年便可采茶。如今咱自己的丝茶还未大量产出时,今年可以先收购本地丝茶,到秋冬时江南运河北段可以打通,便可走水路营商,最远可以上溯到江汉之地。只要找到接手的客商,转手到河洛也方便得很。rdquo;
大人真乃神人也,如此年少,却能懂得这许多东西,武某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在营商上算是颇有天赋了,如今看来,不过是一些投机取巧的小打小闹。rdquo;
据说极西之地,有一个胡人豪商,名叫巴菲特,一生获利无数,旁人问其诀窍,唯有微笑答曰:无他,善寻价值洼地尔。你纵然见识不够,但是只要秉持此心,此生定然可以成为当世豪商。rdquo;
武士彟若有所悟,询道:何谓lsquo;价值洼地rsquo;?莫非便是一些在别人看来不值甚么钱,然而咱有秘术、先机之后,便可以使之变废为宝的生意么?rd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