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从人口众多的州府再多抽兵丁、超过府兵制的限额mdash;mdash;朕想过了,此次吐谷浑之战,关陇兵马折损最重,死伤十余万府兵。短时间内要靠府兵制的话,恢复元气到原有规模只怕都不可能。朕决议在府兵制之外,另设新军,定名为lsquo;骁果军rsquo;,直接从民间募集勇武之士自愿从军,目前就定在从关陇、东都、汉中等周边范围,额外募集二十万骁果军,让关中朝廷直掌常备军马恢复到三十余万。rdquo;
宇文述被杨广的折腾手法弄得目瞪口呆,讷讷地问:那hellip;hellip;既然是募兵制,如何确保兵源呢?府兵是摊派强征的,农忙务农,农闲服役,且服役时免除其户户调、对应粮税。但饶是如此,只要不是民风彪悍尚武之地,犹然苦府兵征兵之苦。盖因府兵刀剑铠甲驮马都要自备,百姓若不是指望着征战缴获收益,根本不愿为兵。这骁果军纯靠自愿募集,只怕招不到人啊。rdquo;
府兵制是一种强制征兵制,当兵的唯一好处只是服役期内免税,户调是直接免去一年,徭役也是按照服役期免,比如当年服役超过四十天,就不存在徭役了。但是粮税则是按照月数免mdash;mdash;比如你今年当兵了半年,就只免去你家半年的粮税,你不当兵的那半年还是要交粮的。不过这还不是府兵制对百姓压迫最重的地方,最重的在于除了长兵器、弓弩、战马是朝廷配给的,其他铠甲、短兵器、驮畜都是要府兵自己掏钱置办的,对于小老百姓来说是巨大的开销。
《木兰辞》中描绘的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rdquo;景象,就是发生在府兵制的时代,当然花木兰算是其中的升级版mdash;mdash;朝廷没有给你骑兵的编制,那就连战马都自己买,自己当骑兵。当然了,这也和花木兰处在北魏时代、而北魏是游牧民族立国,府兵中的骑兵比例极大有关。
杨广对于宇文述描述的困难丝毫不以为意,轻描淡写地说:募不到人?那朕就开更好的条件。比如一人入骁果,全家永久免税免调。骁果军全部兵器铠甲马匹都有朝廷出资提供,而不需应募之人花费。战时但凡勇敢争先者,缴获半数归私,以激励士气。如此,何愁没有人应募?rdquo;
这样的条件看出来,估计江湖游侠儿浪荡子倒是会来不少hellip;hellip;但是大隋如今的财政已经如此吃紧,骁果军一建,起码又是好几十万户的民户从税赋来源上剔除掉了。罢了,民部不是咱管的,没必要为长孙炽、裴蕴的人说话而得罪了陛下。rdquo;
宇文述悲哀地在心里转了一番念头,最后还是憋住没说出来。长孙炽、裴蕴正是如今在任的民部尚书、民部侍郎。前任民部尚书韦冲今年刚刚病死,长孙炽也是讨伐吐谷浑的时候刚刚挪到民部来,屁股还没坐热呢。思前想后,宇文述最后只说出一句话:既是陛下决心招募二十万骁果军,那明年便更加不可能讨伐高句丽了,骁果成军之后不经编练,如何作战?117万大军,更是要天下超募,各处筹备。不多给一两年,如何准备停当?rdquo;
也罢,那就来年再筹备一年,骁果军的事情,爱卿要多多用心,尽力筹备,别的各府府兵征集,朕自会让其余臣工效命。大业七年正月过完,朕便是要出兵高句丽的,绝不容再有拖延。rdquo;
成功拖延了杨广讨伐高句丽的日程表达一年,但是宇文述却是一点都笑不出来mdash;mdash;要是明年马上出兵,可以换来杨广同意只用50万大军完成讨伐的话,宇文述此刻真是宁可杨广早去早回了。多拖了一年,却把军队规模变成了117万,这大隋的江山,还如何支撑得下去?117万军队,占用的民夫可就起码有两百万了。
讨伐吐谷浑期间,山东河北诸地因为加捐加税,盗贼数量已经愈发增多了,虽然还没有攻打县城扯旗造反的,但是占山为王的已经目不暇接,北齐故地,能够正常收上来的税赋已经下降了一两成。而且地方官吏为了在百姓逃亡为盗贼之后完成账面上的指标,只好把逃了的人的税额摊派压到没有逃的良民身上,这种手段即将造成的雪崩效应或许朝廷最高层还没有看到,但是显然已经到了失控的边缘。只要民族主义这口气一泄,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十一章 骁果种子
征募骁果军的诏令,已经下达了旬日。关中子弟应募者居然也达到了数万,虽然距离杨广要求的最终二十万规模还有不少差距,但是考虑到时间还足够,这个速度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了。
前来应募的士兵,多是贫贱无田产的下户、隐户,原本府兵制制度下逃匿征兵兵役之人,体力健硕武艺豪强之人也不少。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自然也很好解释mdash;mdash;府兵制是需要当兵的人自费筹备一些装备的,赤贫人家,在府兵制下自然是想当兵都没本钱。现在骁果军放开了钱粮装备的门槛,自然可以吸纳一部分新的从业人员mdash;mdash;就像李综理简政放权、取消了一堆职业资格许可证rdquo;之后,那些行业的可用就业人员自然会有个短暂地暴涨。
这样的兵员来源构成,让杨广很是欣慰:
原本府兵制之下,兵员的摊派还靠乡举里保,多有地方上的资助,纵然是豪族世家的佃户,出兵多少要靠这些豪族赞助一些mdash;mdash;尤其是世家豪族往往掌握着地方上的铁匠、马匹供应,就算当府兵的平常百姓人家自己有钱全额买,那也要通过豪族世家控制的产业,多少要卖人一点人情,所以府兵制下出来的军队,地方色彩极为浓重,对本乡本土的效忠往往威胁到了对朝廷的效忠,北朝二百余年世家在军中影响的始终强大,也多与府兵制的自筹装备有关。
--
宇文述被杨广的折腾手法弄得目瞪口呆,讷讷地问:那hellip;hellip;既然是募兵制,如何确保兵源呢?府兵是摊派强征的,农忙务农,农闲服役,且服役时免除其户户调、对应粮税。但饶是如此,只要不是民风彪悍尚武之地,犹然苦府兵征兵之苦。盖因府兵刀剑铠甲驮马都要自备,百姓若不是指望着征战缴获收益,根本不愿为兵。这骁果军纯靠自愿募集,只怕招不到人啊。rdquo;
府兵制是一种强制征兵制,当兵的唯一好处只是服役期内免税,户调是直接免去一年,徭役也是按照服役期免,比如当年服役超过四十天,就不存在徭役了。但是粮税则是按照月数免mdash;mdash;比如你今年当兵了半年,就只免去你家半年的粮税,你不当兵的那半年还是要交粮的。不过这还不是府兵制对百姓压迫最重的地方,最重的在于除了长兵器、弓弩、战马是朝廷配给的,其他铠甲、短兵器、驮畜都是要府兵自己掏钱置办的,对于小老百姓来说是巨大的开销。
《木兰辞》中描绘的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rdquo;景象,就是发生在府兵制的时代,当然花木兰算是其中的升级版mdash;mdash;朝廷没有给你骑兵的编制,那就连战马都自己买,自己当骑兵。当然了,这也和花木兰处在北魏时代、而北魏是游牧民族立国,府兵中的骑兵比例极大有关。
杨广对于宇文述描述的困难丝毫不以为意,轻描淡写地说:募不到人?那朕就开更好的条件。比如一人入骁果,全家永久免税免调。骁果军全部兵器铠甲马匹都有朝廷出资提供,而不需应募之人花费。战时但凡勇敢争先者,缴获半数归私,以激励士气。如此,何愁没有人应募?rdquo;
这样的条件看出来,估计江湖游侠儿浪荡子倒是会来不少hellip;hellip;但是大隋如今的财政已经如此吃紧,骁果军一建,起码又是好几十万户的民户从税赋来源上剔除掉了。罢了,民部不是咱管的,没必要为长孙炽、裴蕴的人说话而得罪了陛下。rdquo;
宇文述悲哀地在心里转了一番念头,最后还是憋住没说出来。长孙炽、裴蕴正是如今在任的民部尚书、民部侍郎。前任民部尚书韦冲今年刚刚病死,长孙炽也是讨伐吐谷浑的时候刚刚挪到民部来,屁股还没坐热呢。思前想后,宇文述最后只说出一句话:既是陛下决心招募二十万骁果军,那明年便更加不可能讨伐高句丽了,骁果成军之后不经编练,如何作战?117万大军,更是要天下超募,各处筹备。不多给一两年,如何准备停当?rdquo;
也罢,那就来年再筹备一年,骁果军的事情,爱卿要多多用心,尽力筹备,别的各府府兵征集,朕自会让其余臣工效命。大业七年正月过完,朕便是要出兵高句丽的,绝不容再有拖延。rdquo;
成功拖延了杨广讨伐高句丽的日程表达一年,但是宇文述却是一点都笑不出来mdash;mdash;要是明年马上出兵,可以换来杨广同意只用50万大军完成讨伐的话,宇文述此刻真是宁可杨广早去早回了。多拖了一年,却把军队规模变成了117万,这大隋的江山,还如何支撑得下去?117万军队,占用的民夫可就起码有两百万了。
讨伐吐谷浑期间,山东河北诸地因为加捐加税,盗贼数量已经愈发增多了,虽然还没有攻打县城扯旗造反的,但是占山为王的已经目不暇接,北齐故地,能够正常收上来的税赋已经下降了一两成。而且地方官吏为了在百姓逃亡为盗贼之后完成账面上的指标,只好把逃了的人的税额摊派压到没有逃的良民身上,这种手段即将造成的雪崩效应或许朝廷最高层还没有看到,但是显然已经到了失控的边缘。只要民族主义这口气一泄,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十一章 骁果种子
征募骁果军的诏令,已经下达了旬日。关中子弟应募者居然也达到了数万,虽然距离杨广要求的最终二十万规模还有不少差距,但是考虑到时间还足够,这个速度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了。
前来应募的士兵,多是贫贱无田产的下户、隐户,原本府兵制制度下逃匿征兵兵役之人,体力健硕武艺豪强之人也不少。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自然也很好解释mdash;mdash;府兵制是需要当兵的人自费筹备一些装备的,赤贫人家,在府兵制下自然是想当兵都没本钱。现在骁果军放开了钱粮装备的门槛,自然可以吸纳一部分新的从业人员mdash;mdash;就像李综理简政放权、取消了一堆职业资格许可证rdquo;之后,那些行业的可用就业人员自然会有个短暂地暴涨。
这样的兵员来源构成,让杨广很是欣慰:
原本府兵制之下,兵员的摊派还靠乡举里保,多有地方上的资助,纵然是豪族世家的佃户,出兵多少要靠这些豪族赞助一些mdash;mdash;尤其是世家豪族往往掌握着地方上的铁匠、马匹供应,就算当府兵的平常百姓人家自己有钱全额买,那也要通过豪族世家控制的产业,多少要卖人一点人情,所以府兵制下出来的军队,地方色彩极为浓重,对本乡本土的效忠往往威胁到了对朝廷的效忠,北朝二百余年世家在军中影响的始终强大,也多与府兵制的自筹装备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