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帅,李将军言之有理,我看,我们还是先走,等他们先冷静地想一想,也许我们下次再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想通了,也愿意跟您谈了。”黄旭也劝道。
“也只能如此了。”曾国藩显得很无赖。
“我相信,他们会理解的。”黄旭明白什么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
“好。”曾国藩心情之落莫,可想而知。
“四位,那你们先想一想,我们过几天再来,曾大帅这样做,一定有他这样做的理由,希望你们不要太责怪他,他的内心应该比你们还苦,你们好好想一想。”临别,黄旭又对四人道。
此时此刻,李元度在这四人之中,思绪还算得上是比较清醒的一个,他听了黄旭之言,先是一愣,随后似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又道:“请大帅放心,末将一定会开导他们的,我们在这里恭候大帅的大驾再次光临。”
曾国藩听到黄旭刚才之言,感激地看了黄旭一眼,不免心中感慨,知他者,莫过于黄旭也,后又听李元度之言,他知道,李元度毕竟是跟随他多年的老将,处理问题比较理智,有他这话,曾国藩的心中也好受了不少。
“你们保重。”曾国藩留下一句话,便携同黄旭一起离开。
他们想说服左宗棠归降的计划,暂时算是泡汤了。
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事已定?
劝降左宗棠等人之事受阻,令曾国藩很不舒服,特别是当他与左宗棠几人面对面的沟通之后,几个人的态度更是给了曾国藩不小的打击,让他很受伤,所以,此后一连几天,曾国藩都是沉默寡言,状若与世隔绝,黄旭将这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尽办法想让曾国藩从中解脱出来,但效果甚微,不论黄旭怎么做,曾国藩都是依然如故,最后,黄旭也只能由他去了。
从这事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有些事情,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总是遵循自己的运行轨迹在前进,不受任何其它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待这些事情呢,我们除了等待之外,还是只能等待,我们只要坚信,时间可以抚平一切。
这段时间,黄旭事多,其他人也没闲着。
这不,驻马店一役之后,冯子材受到小小胜利的鼓舞,大张旗鼓地准备再继续进攻信阳及武昌,按照他的打算,他大有挟小胜之余威,从而一鼓作气拿下信阳及武昌的念头,但是,当他真正将这个想法付诸到行动之后,他却知难而退了。
特别是在试探性地进攻信阳城受阻之后,他认真地对自己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主义的想法做出反省,并及时周整了策略,他决定变进攻为稳固防守,在稳定驻马店的情况下,静候信阳府发生变故,然后再伺机进攻。
冯子材策略的改变,让武昌方向的守军有了喘息之机,对黄旭他们来说,也是好事,这样一来,太平军就可以集中精力先解决合肥的问题。
说起合肥,现在对峙双方基本上都将焦点集中了在湘军身上。
太平军一方是在等待湘军选择最佳的起义时机,以便施展里应外合之计。而僧格林沁则是想尽一切办法,意欲将湘军这个心腹大患给除去,以永绝后患。
面对这样的形势,湘军,这个昔日大清国之人眼中的骄子,便成了双方争夺的重要棋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合肥城的攻守之成败,九成在于湘军最后的归宿。
湘军是万劫不复,还是逃出生天,迎接更美好的明天,一切都靠他们自己。。
这道理,旁人明白,李鸿章等人心里更加明白,所以,他们不愿意借别人之手来断定自己的命运,他们定要将湘军的命运掌握在自己人手中。。
在经过一段时间紧锣密鼓地准备之后,湘军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接近完成,他们只等最后找个合适的时机来进行发动。
皇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李鸿章他们收到消息,僧格林沁与恭亲王奉咸丰皇帝之命,将会在三天之后率军去驻马店慰问守城的将士,而且他们这次还会带走大部分的神策军。如果真是这样,一旦僧格林沁与恭亲王,还有部分的神策军离开,那李鸿章等人就可以趁这二位主脑人物不在合肥城的机会,一举将合肥城拿下。
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消息。
但是,事情真如他们想象的这样简单吗?
三天的时间一滑而过,这一天,僧格林沁与恭亲王果真是带了十万神策军连同御赐之物,去了驻马店,他们临走之前,特别召见了李鸿章,除了假心假意地虚寒问暖之外,重点叮嘱他。要他务必配合神策军剩下的将士守好合肥城,在他们不在的这段时间,一定要保证合肥城能平安无事。
李鸿章拍着胸脯保证,只要他在,只要湘军在,那合肥城一定可保无虞,僧格林沁与恭亲王听了之后,对李鸿章的回答是相当的清意,所以。免不了又对李鸿章和湘军大肆表扬一番,然后,没有任何怀疑地出了城。
李鸿章在亲眼看到僧格林沁与恭亲王出城之后,这才急急忙忙地回到湘军的驻地,他要立即召集众将,商议起事大事。
李鸿章所在的大帐之中,灯火通明,气氛热烈,胜利就在眼前,怎能不令他们兴奋。
“军师,你就下令,末将愿做先锋,先去挑了神策军的驻地。”曾三请命道。
“末将愿去。”罗泽南也抢着道。
--
“也只能如此了。”曾国藩显得很无赖。
“我相信,他们会理解的。”黄旭明白什么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
“好。”曾国藩心情之落莫,可想而知。
“四位,那你们先想一想,我们过几天再来,曾大帅这样做,一定有他这样做的理由,希望你们不要太责怪他,他的内心应该比你们还苦,你们好好想一想。”临别,黄旭又对四人道。
此时此刻,李元度在这四人之中,思绪还算得上是比较清醒的一个,他听了黄旭之言,先是一愣,随后似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又道:“请大帅放心,末将一定会开导他们的,我们在这里恭候大帅的大驾再次光临。”
曾国藩听到黄旭刚才之言,感激地看了黄旭一眼,不免心中感慨,知他者,莫过于黄旭也,后又听李元度之言,他知道,李元度毕竟是跟随他多年的老将,处理问题比较理智,有他这话,曾国藩的心中也好受了不少。
“你们保重。”曾国藩留下一句话,便携同黄旭一起离开。
他们想说服左宗棠归降的计划,暂时算是泡汤了。
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事已定?
劝降左宗棠等人之事受阻,令曾国藩很不舒服,特别是当他与左宗棠几人面对面的沟通之后,几个人的态度更是给了曾国藩不小的打击,让他很受伤,所以,此后一连几天,曾国藩都是沉默寡言,状若与世隔绝,黄旭将这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尽办法想让曾国藩从中解脱出来,但效果甚微,不论黄旭怎么做,曾国藩都是依然如故,最后,黄旭也只能由他去了。
从这事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有些事情,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总是遵循自己的运行轨迹在前进,不受任何其它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待这些事情呢,我们除了等待之外,还是只能等待,我们只要坚信,时间可以抚平一切。
这段时间,黄旭事多,其他人也没闲着。
这不,驻马店一役之后,冯子材受到小小胜利的鼓舞,大张旗鼓地准备再继续进攻信阳及武昌,按照他的打算,他大有挟小胜之余威,从而一鼓作气拿下信阳及武昌的念头,但是,当他真正将这个想法付诸到行动之后,他却知难而退了。
特别是在试探性地进攻信阳城受阻之后,他认真地对自己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主义的想法做出反省,并及时周整了策略,他决定变进攻为稳固防守,在稳定驻马店的情况下,静候信阳府发生变故,然后再伺机进攻。
冯子材策略的改变,让武昌方向的守军有了喘息之机,对黄旭他们来说,也是好事,这样一来,太平军就可以集中精力先解决合肥的问题。
说起合肥,现在对峙双方基本上都将焦点集中了在湘军身上。
太平军一方是在等待湘军选择最佳的起义时机,以便施展里应外合之计。而僧格林沁则是想尽一切办法,意欲将湘军这个心腹大患给除去,以永绝后患。
面对这样的形势,湘军,这个昔日大清国之人眼中的骄子,便成了双方争夺的重要棋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合肥城的攻守之成败,九成在于湘军最后的归宿。
湘军是万劫不复,还是逃出生天,迎接更美好的明天,一切都靠他们自己。。
这道理,旁人明白,李鸿章等人心里更加明白,所以,他们不愿意借别人之手来断定自己的命运,他们定要将湘军的命运掌握在自己人手中。。
在经过一段时间紧锣密鼓地准备之后,湘军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接近完成,他们只等最后找个合适的时机来进行发动。
皇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李鸿章他们收到消息,僧格林沁与恭亲王奉咸丰皇帝之命,将会在三天之后率军去驻马店慰问守城的将士,而且他们这次还会带走大部分的神策军。如果真是这样,一旦僧格林沁与恭亲王,还有部分的神策军离开,那李鸿章等人就可以趁这二位主脑人物不在合肥城的机会,一举将合肥城拿下。
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消息。
但是,事情真如他们想象的这样简单吗?
三天的时间一滑而过,这一天,僧格林沁与恭亲王果真是带了十万神策军连同御赐之物,去了驻马店,他们临走之前,特别召见了李鸿章,除了假心假意地虚寒问暖之外,重点叮嘱他。要他务必配合神策军剩下的将士守好合肥城,在他们不在的这段时间,一定要保证合肥城能平安无事。
李鸿章拍着胸脯保证,只要他在,只要湘军在,那合肥城一定可保无虞,僧格林沁与恭亲王听了之后,对李鸿章的回答是相当的清意,所以。免不了又对李鸿章和湘军大肆表扬一番,然后,没有任何怀疑地出了城。
李鸿章在亲眼看到僧格林沁与恭亲王出城之后,这才急急忙忙地回到湘军的驻地,他要立即召集众将,商议起事大事。
李鸿章所在的大帐之中,灯火通明,气氛热烈,胜利就在眼前,怎能不令他们兴奋。
“军师,你就下令,末将愿做先锋,先去挑了神策军的驻地。”曾三请命道。
“末将愿去。”罗泽南也抢着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