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德国人被逼着拱手交出了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席位,日本人翻身上来,直接把原来日本人的定居点从虹口区一路划拉到了杨浦区沿岸,眼看就要划到宝山区,再下去可就是苏州的太仓了。
日本人投资的各式工厂一水儿在黄浦江边排开。什么棉纺厂、丝绸厂、电灯厂、染色厂、被服厂,乃至饼干食品厂,甚至制铁厂!
而日本人也毫不客气地在上海北部地区,开设了日本巡捕房,专门“保护日侨”,以及日商物资、工厂。俨然有把整个华界都划入自家势力范围的架势。
这种举国之力的经济入侵,岂是罗夏至以一家之力可以抵抗的。莫说他的时迈百货做不到,连那前几年还红红火火的“中华-国货推进会”的会员们,在日本工厂的夹击下,很多小工厂都纷纷倒闭,战斗力大不如前。
另一边,战后经济逐渐复苏,外来投资滚滚而来,这个城市比以往更加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怀揣着“上海梦”的江浙、两广、安徽乃至山东的移民们,纷纷叩开上海的大门。以工人、职员、手工者的“城市身份”,加入到了这个梦幻花都中来。
于是,谁也不能想到,今年的夏季,大马路上三大百货的生意竟是打破了往年的记录,连不温不火多年的樱花百货都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靠着物美价廉的日本产品,樱花百货很是收割了一批急于在新居定居下来,购买各种日用品的新移民的钱包。毕竟新来的人对于“王八蛋百货”的历史并不清楚,他们只需要便宜的商品来满足生活需要。
至于时迈和摩登百货,凭谁也想不到他们今年生意最好的部门,竟然是两家楼上的天台乐园。
便宜的门票,新奇的小吃和五光十色的装饰,加上精彩的戏曲杂技魔术表演。只要花几毛钱就能最直接地体验“大上海”的喧嚣热闹,享受一览无遗的浦江两岸的美景。
在新移民的眼里,这里简直是让人心驰神往的乐园。
推出了几年的“百货公司”天台乐园,居然在多年之后迎来了又一波热潮。
几乎整个夏季,只要不下雨,这两家的天台上,从早到晚始终是人潮滚滚,络绎不绝,甚至需要派专人限制人流,才能保证安全。
而下雨天时,时迈百货的小剧场和七重天饭店里的电影院又成了好去处。还有附近几条商业街的茶楼、戏曲社、歌舞厅也是终日人满为患。
在此期间,罗夏至脑袋一拍,让时迈国旅临时搞了一个“上海一日游”项目,拉着一匹扎眼的欧洲大马车去码头,发海报,做宣传。
结果效果居然很不错,吸引了很多第一次来上海的游客们。
当时也不存在什么小巴车、大巴车。罗夏至就让人赶着刷了漆的普通马车,一次拉上四五人游人,去城隍庙、大境阁、沉香阁和霞飞路、外滩、跑马厅兜一圈——反正这些景点都不要门票钱。
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抱着包袱,瞪大眼睛张大嘴,看着这花花都市,街上往来的外国人,还有鳞次栉比的各式商店、教堂、庙宇简直说不出话来。
最后,车把式把人拉到大马路中间的时迈百货门口,这群懵懵懂懂的人,又被带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新世界”……
总之,这群城市“新鲜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很快以“消费”这种方式,融入到了上海这个“销金库”、“夜巴黎”中来。
“椿樱子请了一个好军师啊。”
周末的一大清早,正在翻看报章杂志的罗夏至,看着报纸上最新刊登的文章,咬着牙齿啧啧不已。
坐在他身边的,是虽然休息在家,但依然批阅公文不止的顾翰林。
顾翰林熬了那么多年,终于在今年开学后不久,从“顾副局长”熬成了“顾局长”,不过也越发忙碌了起来。
这不,这段时间里都在和日侨扯皮,他们要建造的“ 虹口日本人学校”的事务呢。
放下手里的文件,顾翰林拿过报纸,看了一下作者的名字——乃木宏。
然后眉头一皱。
“这人我见过。”
“怎么?”
“前几天来和我周旋谈判,要求教育局给与日本人学校优惠政策的人,就是他。”
“他们自买地皮自筹学校,让日本人自己上学就算了。干嘛和我们扯一块去?”
罗夏至不满地说道。
顾翰林冷笑,“之前不是跟你提到的的日本文部省搞的‘自然科学研究所’么?如今已经俨然快要竣工了,这位可是所里的高官。”
“一个研究所搞教育的,和大椿商社搞到一起,还为椿樱子张目,可见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罗夏至冷笑一声,将报纸扔到一边。
这是今天发行的《商务报》,第二版就刊登了这位乃木宏先生的“鸿篇大论”,标题是——《何为日货?为何要抵制?》
这位乃木先生,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然后做出了一个小节。
第一,并非在日本本岛国土生产,而是在台湾、琉球、朝鲜等地生产出的货物,算不算日货?
第二,在中国之青岛、满洲等“日占区”生产出来的货物,算不算日货?
第三,在上海江浙等地,由日本人投资建厂,但是所使用的之原料和所聘请之工人都为中国人,生产出来的货物,算不算日货?
--
日本人投资的各式工厂一水儿在黄浦江边排开。什么棉纺厂、丝绸厂、电灯厂、染色厂、被服厂,乃至饼干食品厂,甚至制铁厂!
而日本人也毫不客气地在上海北部地区,开设了日本巡捕房,专门“保护日侨”,以及日商物资、工厂。俨然有把整个华界都划入自家势力范围的架势。
这种举国之力的经济入侵,岂是罗夏至以一家之力可以抵抗的。莫说他的时迈百货做不到,连那前几年还红红火火的“中华-国货推进会”的会员们,在日本工厂的夹击下,很多小工厂都纷纷倒闭,战斗力大不如前。
另一边,战后经济逐渐复苏,外来投资滚滚而来,这个城市比以往更加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怀揣着“上海梦”的江浙、两广、安徽乃至山东的移民们,纷纷叩开上海的大门。以工人、职员、手工者的“城市身份”,加入到了这个梦幻花都中来。
于是,谁也不能想到,今年的夏季,大马路上三大百货的生意竟是打破了往年的记录,连不温不火多年的樱花百货都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靠着物美价廉的日本产品,樱花百货很是收割了一批急于在新居定居下来,购买各种日用品的新移民的钱包。毕竟新来的人对于“王八蛋百货”的历史并不清楚,他们只需要便宜的商品来满足生活需要。
至于时迈和摩登百货,凭谁也想不到他们今年生意最好的部门,竟然是两家楼上的天台乐园。
便宜的门票,新奇的小吃和五光十色的装饰,加上精彩的戏曲杂技魔术表演。只要花几毛钱就能最直接地体验“大上海”的喧嚣热闹,享受一览无遗的浦江两岸的美景。
在新移民的眼里,这里简直是让人心驰神往的乐园。
推出了几年的“百货公司”天台乐园,居然在多年之后迎来了又一波热潮。
几乎整个夏季,只要不下雨,这两家的天台上,从早到晚始终是人潮滚滚,络绎不绝,甚至需要派专人限制人流,才能保证安全。
而下雨天时,时迈百货的小剧场和七重天饭店里的电影院又成了好去处。还有附近几条商业街的茶楼、戏曲社、歌舞厅也是终日人满为患。
在此期间,罗夏至脑袋一拍,让时迈国旅临时搞了一个“上海一日游”项目,拉着一匹扎眼的欧洲大马车去码头,发海报,做宣传。
结果效果居然很不错,吸引了很多第一次来上海的游客们。
当时也不存在什么小巴车、大巴车。罗夏至就让人赶着刷了漆的普通马车,一次拉上四五人游人,去城隍庙、大境阁、沉香阁和霞飞路、外滩、跑马厅兜一圈——反正这些景点都不要门票钱。
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抱着包袱,瞪大眼睛张大嘴,看着这花花都市,街上往来的外国人,还有鳞次栉比的各式商店、教堂、庙宇简直说不出话来。
最后,车把式把人拉到大马路中间的时迈百货门口,这群懵懵懂懂的人,又被带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新世界”……
总之,这群城市“新鲜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很快以“消费”这种方式,融入到了上海这个“销金库”、“夜巴黎”中来。
“椿樱子请了一个好军师啊。”
周末的一大清早,正在翻看报章杂志的罗夏至,看着报纸上最新刊登的文章,咬着牙齿啧啧不已。
坐在他身边的,是虽然休息在家,但依然批阅公文不止的顾翰林。
顾翰林熬了那么多年,终于在今年开学后不久,从“顾副局长”熬成了“顾局长”,不过也越发忙碌了起来。
这不,这段时间里都在和日侨扯皮,他们要建造的“ 虹口日本人学校”的事务呢。
放下手里的文件,顾翰林拿过报纸,看了一下作者的名字——乃木宏。
然后眉头一皱。
“这人我见过。”
“怎么?”
“前几天来和我周旋谈判,要求教育局给与日本人学校优惠政策的人,就是他。”
“他们自买地皮自筹学校,让日本人自己上学就算了。干嘛和我们扯一块去?”
罗夏至不满地说道。
顾翰林冷笑,“之前不是跟你提到的的日本文部省搞的‘自然科学研究所’么?如今已经俨然快要竣工了,这位可是所里的高官。”
“一个研究所搞教育的,和大椿商社搞到一起,还为椿樱子张目,可见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罗夏至冷笑一声,将报纸扔到一边。
这是今天发行的《商务报》,第二版就刊登了这位乃木宏先生的“鸿篇大论”,标题是——《何为日货?为何要抵制?》
这位乃木先生,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然后做出了一个小节。
第一,并非在日本本岛国土生产,而是在台湾、琉球、朝鲜等地生产出的货物,算不算日货?
第二,在中国之青岛、满洲等“日占区”生产出来的货物,算不算日货?
第三,在上海江浙等地,由日本人投资建厂,但是所使用的之原料和所聘请之工人都为中国人,生产出来的货物,算不算日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