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干的时候,大伯娘听见动静出来了,苏慧兰笑着打了声招呼,她点了点头,没吱声,也没回屋,就那么从头到尾一直站在门口看着他们,直到把活儿干完。
不到半个小时,前面外屋地和东屋的几扇窗子就钉好了,唯一还差后头小屋的北窗子没钉,没办法,塑料布不够了,苏慧兰琢磨哪天去公社再买点回来。
屋里炕上,苏卫东看见哥俩干完活进屋,便笑着让两人赶紧坐炕头暖和暖和。
大伯娘很快端了两碗热水进来,苏慧兰忙起身接过,等一瞅,她这碗里的还是红糖水呢!
大伯娘这回没有多呆,送完了热水就出去了。
苏慧兰多少有点习惯她这个风格了,也没介意,陪着两个堂哥说了会儿话,然后就看见了苏卫东被褥底下压着的几本小人书。
“大哥,这几本小人书是我从滨河带回来的,也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
一说起这几本小人书,哥俩儿都赞不绝口,连说喜欢的很,尤其是上面配的图画,都觉得特别好看。且别说他们兄弟,现在就是苏大伯闲来没事也惦记着翻一翻,哪怕不大识字,可就是看看上面的图画也觉着有意思。
不过说到识字,兄弟俩也有苦恼,他们最近跟着志国大伯认字,只是苏卫东不能动,平时都是苏卫阳跑去志国大伯家里先学,学会了再回来教哥哥。
可志国大伯是大队长,平时就很忙碌,苏卫阳也不敢总去打扰,都是得空跟着大奎他们哥仨一起学,再加上他有些粗心马虎的小毛病,学的东西总是“缺胳膊少腿”,回来给自己大哥讲的时候,经常把自己都讲懵了。
这就导致了哥俩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平常还不觉得,等真拿到了一本书,上手就磕磕绊绊,差点连已经学过的字都不认得了!
知道了两个哥哥的学习困难,苏慧兰便自告奋勇想教哥哥们读书识字。
兄弟俩听完都是又惊又喜,不过高兴后,细心的苏卫东还是犹豫道:“妹子,你这马上就要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了,平常肯定忙,这样能不能耽误你时间啊!”
苏慧兰摇头:“不会的,大哥,我听志国大伯的意思,这会儿天冷,又没有正式的教室,每天上课时间不会太长,就是先把课开了,让孩子们先收收心!而且就算以后会忙,那每天抽出个把小时来上课的工夫还是有的,你们就放心吧!”
听她这么说,兄弟俩才放下心来。
既然说要教课,苏慧兰也没耽误,直接就地取材,用家里的白桦树皮和一截烧焦的木炭条,先把汉语拼音的声母表和韵母表默出来。
两个哥哥之前跟着志国大伯学习,基本还是沿用解放前那套旧时的学习方法,她打算推倒重来,先从拼音入手,虽然麻烦了点,但是它的优势会在后期学习量增加后变得明显,尤其是在掌握了如何使用字典之类的学习工具以后。
说到字典,苏慧兰想起来她空间囤的那些书里唯独没有它,以后还得想法子去买两本,向阳公社恐怕是够呛,估计要到县里去碰碰运气。
不过这些可以等以后再说,她眼下先帮两个哥哥重新把基础打好。
苏卫东和苏卫阳到底之前有些底子,所以学的很快,尤其是苏卫东,简直是一点就通,实在是难得的好苗子,让苏慧兰也忍不住生出惜才之心,想多教一些。
不过顾虑到两个人第一天学习,苏慧兰手边也没有什么教材,再加上今天出来的久了,怕奶奶在家担心,约莫讲了两个小时就停下了。
等苏慧兰给兄弟俩布置好作业,回到家时,苏奶奶果然正站在院门口张望。
苏慧兰就把教两个哥哥学习的事告诉了奶奶,苏奶奶一听也很是高兴,直说大伯要是知道了这事,保准能乐得马上找过来。
接下来两天,苏慧兰一方面辅导两个堂哥学习,另一方面就是忙着为自己的第一堂课做准备。
为了支持大队这唯一的一所学校,齐五爷和苏志国这两天特意提早收工,然后召集村里的男人们一起赶制了几套桌椅板凳,给苏慧兰也特意打了一套黑板和讲台。
几块刨的平整光滑的木板拼在一起,齐五爷特意到贮木场的检尺员那里讨了半罐黑漆和一盒粉笔回来,拼好的木板刷上几层黑漆,底下再支个木架,就是一架可移动的黑板。
队部办公室里也被重新打扫一新,大伙儿还自发的劈了不少烧柴堆在门口,等孩子们来上课时,保证炉子不停,让苏慧兰这个老师和孩子们不挨冻。
正式上课前的头一天下午,苏志国亲自拎着铜锣,“当当当”的挨家挨户通知了一遍,把大伙儿都叫到队部前的空地上开会,正式宣布办学校这个事!
开会的时候,苏志国先请示了齐五爷,齐五爷摆摆手,让他直接说,苏志国就清了清嗓子,高声道:“俺先说两句啊,这两天大伙儿也都听说了,咱大队马上有个大喜事,那就是咱儿要建小学了!”
“这可是咱这嘎达百十里地的第一所学堂,以后啊,大伙儿再不用发愁孩子们都当睁眼瞎!这工分多了少了、能换多少钱,也再不愁算不明白!”
“以前咱想让孩子们学点啥,那得豁出来把孩子们送到几百里外的地方上学,以后咱就不用了,咱大队建了学堂,孩子们就能在自家门口念书,既不用花那么多钱、孩子也不用遭罪!所以这办学堂就是天大的好事,解决了咱那个叫啥来着,对,燃眉之急!”
--
不到半个小时,前面外屋地和东屋的几扇窗子就钉好了,唯一还差后头小屋的北窗子没钉,没办法,塑料布不够了,苏慧兰琢磨哪天去公社再买点回来。
屋里炕上,苏卫东看见哥俩干完活进屋,便笑着让两人赶紧坐炕头暖和暖和。
大伯娘很快端了两碗热水进来,苏慧兰忙起身接过,等一瞅,她这碗里的还是红糖水呢!
大伯娘这回没有多呆,送完了热水就出去了。
苏慧兰多少有点习惯她这个风格了,也没介意,陪着两个堂哥说了会儿话,然后就看见了苏卫东被褥底下压着的几本小人书。
“大哥,这几本小人书是我从滨河带回来的,也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
一说起这几本小人书,哥俩儿都赞不绝口,连说喜欢的很,尤其是上面配的图画,都觉得特别好看。且别说他们兄弟,现在就是苏大伯闲来没事也惦记着翻一翻,哪怕不大识字,可就是看看上面的图画也觉着有意思。
不过说到识字,兄弟俩也有苦恼,他们最近跟着志国大伯认字,只是苏卫东不能动,平时都是苏卫阳跑去志国大伯家里先学,学会了再回来教哥哥。
可志国大伯是大队长,平时就很忙碌,苏卫阳也不敢总去打扰,都是得空跟着大奎他们哥仨一起学,再加上他有些粗心马虎的小毛病,学的东西总是“缺胳膊少腿”,回来给自己大哥讲的时候,经常把自己都讲懵了。
这就导致了哥俩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平常还不觉得,等真拿到了一本书,上手就磕磕绊绊,差点连已经学过的字都不认得了!
知道了两个哥哥的学习困难,苏慧兰便自告奋勇想教哥哥们读书识字。
兄弟俩听完都是又惊又喜,不过高兴后,细心的苏卫东还是犹豫道:“妹子,你这马上就要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了,平常肯定忙,这样能不能耽误你时间啊!”
苏慧兰摇头:“不会的,大哥,我听志国大伯的意思,这会儿天冷,又没有正式的教室,每天上课时间不会太长,就是先把课开了,让孩子们先收收心!而且就算以后会忙,那每天抽出个把小时来上课的工夫还是有的,你们就放心吧!”
听她这么说,兄弟俩才放下心来。
既然说要教课,苏慧兰也没耽误,直接就地取材,用家里的白桦树皮和一截烧焦的木炭条,先把汉语拼音的声母表和韵母表默出来。
两个哥哥之前跟着志国大伯学习,基本还是沿用解放前那套旧时的学习方法,她打算推倒重来,先从拼音入手,虽然麻烦了点,但是它的优势会在后期学习量增加后变得明显,尤其是在掌握了如何使用字典之类的学习工具以后。
说到字典,苏慧兰想起来她空间囤的那些书里唯独没有它,以后还得想法子去买两本,向阳公社恐怕是够呛,估计要到县里去碰碰运气。
不过这些可以等以后再说,她眼下先帮两个哥哥重新把基础打好。
苏卫东和苏卫阳到底之前有些底子,所以学的很快,尤其是苏卫东,简直是一点就通,实在是难得的好苗子,让苏慧兰也忍不住生出惜才之心,想多教一些。
不过顾虑到两个人第一天学习,苏慧兰手边也没有什么教材,再加上今天出来的久了,怕奶奶在家担心,约莫讲了两个小时就停下了。
等苏慧兰给兄弟俩布置好作业,回到家时,苏奶奶果然正站在院门口张望。
苏慧兰就把教两个哥哥学习的事告诉了奶奶,苏奶奶一听也很是高兴,直说大伯要是知道了这事,保准能乐得马上找过来。
接下来两天,苏慧兰一方面辅导两个堂哥学习,另一方面就是忙着为自己的第一堂课做准备。
为了支持大队这唯一的一所学校,齐五爷和苏志国这两天特意提早收工,然后召集村里的男人们一起赶制了几套桌椅板凳,给苏慧兰也特意打了一套黑板和讲台。
几块刨的平整光滑的木板拼在一起,齐五爷特意到贮木场的检尺员那里讨了半罐黑漆和一盒粉笔回来,拼好的木板刷上几层黑漆,底下再支个木架,就是一架可移动的黑板。
队部办公室里也被重新打扫一新,大伙儿还自发的劈了不少烧柴堆在门口,等孩子们来上课时,保证炉子不停,让苏慧兰这个老师和孩子们不挨冻。
正式上课前的头一天下午,苏志国亲自拎着铜锣,“当当当”的挨家挨户通知了一遍,把大伙儿都叫到队部前的空地上开会,正式宣布办学校这个事!
开会的时候,苏志国先请示了齐五爷,齐五爷摆摆手,让他直接说,苏志国就清了清嗓子,高声道:“俺先说两句啊,这两天大伙儿也都听说了,咱大队马上有个大喜事,那就是咱儿要建小学了!”
“这可是咱这嘎达百十里地的第一所学堂,以后啊,大伙儿再不用发愁孩子们都当睁眼瞎!这工分多了少了、能换多少钱,也再不愁算不明白!”
“以前咱想让孩子们学点啥,那得豁出来把孩子们送到几百里外的地方上学,以后咱就不用了,咱大队建了学堂,孩子们就能在自家门口念书,既不用花那么多钱、孩子也不用遭罪!所以这办学堂就是天大的好事,解决了咱那个叫啥来着,对,燃眉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