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这天,宋福生的“名言”传进了村里。
家家户户都听说了宋福生的那句:“路上丢的,都置办齐。从前没有的,往后也会有。”
第四百七十五章 小豆包(二更)
宋茯苓上身穿白色带蓝花的小袄,下面深蓝色的粗布裤子。
裤腿边,让钱佩英给缝了一圈上衣的白色带蓝花边,这样一看就知道穿的是一套。
小姑娘又被老娘给编了两个辫子,怕头发脏,头上扎块花布。
花布还是白色带蓝花的,在头顶系成三角形。
宋茯苓扛块黑板,二蔫吧和宋金宝等几个小小少年正在拉着爬犁。
爬犁早就改装了,冬天爬犁下面放两条铁丝能在冰面上滑。现在是安装俩木轱辘,用绳捆在身体上,往前拉。老牛拉车什么样,这些小小少年就是什么样。
车上摞着一堆东西。
比如,黑板架子。
比如,宋福喜叔叔给小朋友们做的小板凳、矮长凳。
几位小小少年的身后,此时跟着一帮“一年级”的小豆包。
小豆包们一个跟着一个背着满是补丁的书包。
其实也不是故意给打补丁,只不过是用碎步拼凑做出来的,碎布,太碎了。
一个个累的吭哧吭哧的,双手还抱着小书桌。
事实上,他们怀里抱的都不能称作是书桌,也就是大人平日里坐的凳子。
这些娃子们要干嘛去啊?
没办法,没地方念书了。
公共大食堂在宋福财伯伯的带领下,天天烟熏火燎。
咳咳咳,他们天天用童声咳嗽,咳得弯了腰,咳成了小老头小老太太。
这不嘛,胖丫姐姐忙完黑列巴那一摊,将那些大姐姐教会,让二丫姐姐当生产组组长,抓好生产量,让宝珠姐姐当会计,记好每人每天做了多少块,就立马甩手不干,来拯救他们了。
说再不能这样下去,领他们寻找新课堂。
“小么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预备唱。”
“小么小二郎……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刮,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小么小二郎……不是为做官,也不是为面子广,只为穷人要翻身啊……”
大地上,汉子们听到离老远传来的歌声,用袖子蹭了把头上的汗,脸上露出了憨憨的笑。
这几天一直都是。
孩子们一来,他们心里就清楚,再过一个时辰就能吃上饭。
整的他们只要累的直不起腰,就开始盼孩子们来。
没错,宋茯苓新寻找的学堂就是田间地头。
她考虑,领着孩子们来这里念书,一是能锻炼他们的力气,去荒地得走挺远。
而且在第一天时,她就对小豆包们说:“我们每日都比前一日多走一百步,这样我们就有希望在伯伯叔叔们秋收时,能走完咱们家这些地了,你们说好不好?”
好吧,她其实是在给自个鼓劲。
将学堂设在外面,第二面的考虑就是,让孩子们在背书的同时能亲眼看看,这一大片荒地到秋收变成碗里的粮食,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割草、放荒、种地、铲地、松土、除草、趟地,用木梨子趟成一拢一拢的地。
拔草,每天草长起来每天都需要拔这一大片地的草。
然后才能收获。
收上来也不闲,还得晾晒,像黄豆需要用滚子压,扬长,把黄豆皮子和脏东西扬没了,这才能装进袋子。
好吧,她其实是想自个亲眼见证整个过程,不能干还不能看嘛。
恩,就是以上过程都是问爹娘的,她一顿死记硬背。
总之,甭管为孩子们还是为自个,头上扎着白色蓝花三角布的宋茯苓认为这事,很有意义。
比昨日多走了一百步后,宋茯苓找了一块不影响村里壮劳力干活的地头停下,支黑板。
胖丫姐姐小课堂开讲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们今日要学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宋茯苓一边往黑板上写,一边讲:“什么意思呢,就是讲盛夏晌午,烈日炎炎,你们的祖父祖母、爹娘、伯伯、叔叔,却还在劳作。他们被晒的累的汗珠滴入泥土里。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他们的汗水?”
宋茯苓忽然回头,就像后脑勺长了眼睛似的,粉笔让她刷的一下掰掉一截,准确无误扔到宋金宝身上,动作极其行云流水:“宋金宝你又不老实,拐带别人听不好。我刚才讲的你有认真听吗?”
“认真听啦。”
“还犟嘴?起立,那你重复一遍吧。”
“盛夏晌午,烈日炎炎,我祖母、我?姐,咱祖母在村里熬奶豆腐呢,我爹带一帮木匠在家破木头,大伯在掂大勺,我三叔更厉害,他干脆进城了,咱家也没有人在地里干活啊?”
给宋茯苓都气笑了:“不许抬杠,领回精神,现在地里的你不叫伯伯叔叔吗?”
宋金宝偷瞄了眼姐姐严肃的脸,紧张地咽了咽吐沫继续道:“伯伯叔叔却还在劳作,他们的汗珠子滴入了泥土里。有谁想到,我们等会儿要吃的干饭,粒粒里面都掺着他们的汗水,不是,姐?”
“你又想说什么。”
“那饭得多味儿啊。我也没吃出来汗味儿啊。”
--
家家户户都听说了宋福生的那句:“路上丢的,都置办齐。从前没有的,往后也会有。”
第四百七十五章 小豆包(二更)
宋茯苓上身穿白色带蓝花的小袄,下面深蓝色的粗布裤子。
裤腿边,让钱佩英给缝了一圈上衣的白色带蓝花边,这样一看就知道穿的是一套。
小姑娘又被老娘给编了两个辫子,怕头发脏,头上扎块花布。
花布还是白色带蓝花的,在头顶系成三角形。
宋茯苓扛块黑板,二蔫吧和宋金宝等几个小小少年正在拉着爬犁。
爬犁早就改装了,冬天爬犁下面放两条铁丝能在冰面上滑。现在是安装俩木轱辘,用绳捆在身体上,往前拉。老牛拉车什么样,这些小小少年就是什么样。
车上摞着一堆东西。
比如,黑板架子。
比如,宋福喜叔叔给小朋友们做的小板凳、矮长凳。
几位小小少年的身后,此时跟着一帮“一年级”的小豆包。
小豆包们一个跟着一个背着满是补丁的书包。
其实也不是故意给打补丁,只不过是用碎步拼凑做出来的,碎布,太碎了。
一个个累的吭哧吭哧的,双手还抱着小书桌。
事实上,他们怀里抱的都不能称作是书桌,也就是大人平日里坐的凳子。
这些娃子们要干嘛去啊?
没办法,没地方念书了。
公共大食堂在宋福财伯伯的带领下,天天烟熏火燎。
咳咳咳,他们天天用童声咳嗽,咳得弯了腰,咳成了小老头小老太太。
这不嘛,胖丫姐姐忙完黑列巴那一摊,将那些大姐姐教会,让二丫姐姐当生产组组长,抓好生产量,让宝珠姐姐当会计,记好每人每天做了多少块,就立马甩手不干,来拯救他们了。
说再不能这样下去,领他们寻找新课堂。
“小么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预备唱。”
“小么小二郎……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刮,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小么小二郎……不是为做官,也不是为面子广,只为穷人要翻身啊……”
大地上,汉子们听到离老远传来的歌声,用袖子蹭了把头上的汗,脸上露出了憨憨的笑。
这几天一直都是。
孩子们一来,他们心里就清楚,再过一个时辰就能吃上饭。
整的他们只要累的直不起腰,就开始盼孩子们来。
没错,宋茯苓新寻找的学堂就是田间地头。
她考虑,领着孩子们来这里念书,一是能锻炼他们的力气,去荒地得走挺远。
而且在第一天时,她就对小豆包们说:“我们每日都比前一日多走一百步,这样我们就有希望在伯伯叔叔们秋收时,能走完咱们家这些地了,你们说好不好?”
好吧,她其实是在给自个鼓劲。
将学堂设在外面,第二面的考虑就是,让孩子们在背书的同时能亲眼看看,这一大片荒地到秋收变成碗里的粮食,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割草、放荒、种地、铲地、松土、除草、趟地,用木梨子趟成一拢一拢的地。
拔草,每天草长起来每天都需要拔这一大片地的草。
然后才能收获。
收上来也不闲,还得晾晒,像黄豆需要用滚子压,扬长,把黄豆皮子和脏东西扬没了,这才能装进袋子。
好吧,她其实是想自个亲眼见证整个过程,不能干还不能看嘛。
恩,就是以上过程都是问爹娘的,她一顿死记硬背。
总之,甭管为孩子们还是为自个,头上扎着白色蓝花三角布的宋茯苓认为这事,很有意义。
比昨日多走了一百步后,宋茯苓找了一块不影响村里壮劳力干活的地头停下,支黑板。
胖丫姐姐小课堂开讲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们今日要学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宋茯苓一边往黑板上写,一边讲:“什么意思呢,就是讲盛夏晌午,烈日炎炎,你们的祖父祖母、爹娘、伯伯、叔叔,却还在劳作。他们被晒的累的汗珠滴入泥土里。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他们的汗水?”
宋茯苓忽然回头,就像后脑勺长了眼睛似的,粉笔让她刷的一下掰掉一截,准确无误扔到宋金宝身上,动作极其行云流水:“宋金宝你又不老实,拐带别人听不好。我刚才讲的你有认真听吗?”
“认真听啦。”
“还犟嘴?起立,那你重复一遍吧。”
“盛夏晌午,烈日炎炎,我祖母、我?姐,咱祖母在村里熬奶豆腐呢,我爹带一帮木匠在家破木头,大伯在掂大勺,我三叔更厉害,他干脆进城了,咱家也没有人在地里干活啊?”
给宋茯苓都气笑了:“不许抬杠,领回精神,现在地里的你不叫伯伯叔叔吗?”
宋金宝偷瞄了眼姐姐严肃的脸,紧张地咽了咽吐沫继续道:“伯伯叔叔却还在劳作,他们的汗珠子滴入了泥土里。有谁想到,我们等会儿要吃的干饭,粒粒里面都掺着他们的汗水,不是,姐?”
“你又想说什么。”
“那饭得多味儿啊。我也没吃出来汗味儿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