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页
等到五爷走后,殷陶便拆了他带来的四公主写的那封信。
四公主的信还是一如既往的乐观风格,没有远离故土的自怨自艾,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展望未来蓬勃向上,让人读了只觉得心境开阔,心情也不自觉地变好了起来。
一个久居深闺的女子有此胸怀实在不易,殷陶觉得,自己在心态上还要跟四公主多学一学。
等下次随着去喀尔喀时候,一定要见一见她。
乾清宫内,梁九功趁着给康熙换茶盏的功夫低声报道:“万岁,外头荣妃娘娘请见,说是熬了花旗参鸡汤,想给万岁爷尝尝。”
荣妃这几年年纪大了,并不会做这一类送汤送水的事情了。康熙记得,荣妃上一次过来送汤,好像都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这次特地带了汤点过来,想来还是为了自己的儿子。
不管荣妃是想给老三求情也好,还是想给儿子说点好话也罢,康熙估摸着,总归不过就是那些事,主要还是为了老三来的。
虽然康熙并不太想听这些话,但依然选择了见她。
毕竟老三刚刚被罚了,若是如今他又避荣妃而不见,对这母子两个便有些太过了。也不利于事态的发展和平衡。
他这次重罚了老三,除了因为老三在敏妃百日剃头这件事外,更是因为他对老三最近的行为很不满意。
当初他也是觉得老三年纪在兄弟中算大的,除了太子和直郡王外就数着他了,想叫他在众兄弟面前做做表率,便也同老大一样给他封了个郡王。
可老三并没有对得住自己的期望,封了郡王后就觉得自己高兄弟们一等,行事也渐渐浮躁起来,除了平日里在府中跟一帮文人吟诗作对,听他们不断奉迎外,基本没什么正事。
在康熙看来,老三这就是文气太重,却不务实、不考虑实际。
老四和老八有能力,又能干事,不过只是封了个贝勒,老三什么正事都没有,成日里游手好闲的,却被封了个郡王,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康熙后来也有些后悔了,觉得给老三这爵位封得有些高了,但既然都已经这般封了,也总不好再给他免了去。
而老三也成日里糊糊涂涂的,敏妃没了还没过百天,就去剃头。
实在是……
不知道年纪都长那里去了。
康熙也便就着这件事除了他的郡王封号,改为了贝勒,也叫他别只顾着那些诗啊画的成日里飘了,脚踏实地地干活吧。
得到康熙允准后,荣妃提着食盒走了进来,亲自给康熙盛了汤。
康熙喝着汤没有做声,只想听听荣妃说些什么,他也好应答于她。
荣妃倒是没有为三爷求情什么,而是说起了三爷给她带回来和硕荣宪公主的信,道是听说公主在蒙古过得很好,她也就安心了。
最后还感谢康熙给她的女儿选了个好人家。
荣妃这话的意思还是希望康熙能够看在远嫁的二公主的面子上,对老三也能宽容一些。
即便老三做错了事,她这个做额娘的没想要给老三辩解些什么,但是希望康熙可以给老三留一些父子情面。
康熙虽然知道了荣妃这番话后的心理,但是他并不反感。
毕竟他也没真想拿荣妃母子怎么样,不过就是对三爷近来的行为惩戒一番罢了。
既然荣妃不提老三这茬儿,康熙也装糊涂,陪着荣妃回忆了几件荣宪公主幼时趣事,又留她用了晚膳才叫人送她回去。
没过多久,荣妃被康熙留下来用膳的事情又传开了。
钟粹宫,三爷耷拉着脑袋,一副“我心已死”连话都不愿多说半句的样子。
荣妃恨恨地看了三爷一眼:“这会子知道收敛了,早先又干什么去了?额娘从前极少唠叨你什么,即便看着你喜欢结交那些文人相公们,成日里在府中吃酒品茶、吟诗作对,也从未说过你什么。谁知你竟越发的万事不走心,办起事来也越发糊涂。宫里这么多阿哥,怎么就你干出了这种糊涂事,还不是得意忘形的缘故?”
皇上最近对太子忽冷忽热,又突然冷了一阵儿直郡王,三爷看在眼里,心里也开始活泛。
直郡王和太子都失势了,而他则是余下阿哥当中年纪最长的,也是唯一一个封了郡王的,皇阿玛是不是就该把他也提起来,接了大哥的位置呢?
谁知皇阿玛不光没有把他提到直郡王的位置,还直接出手把他给打回原形了。
三爷心里苦啊,这还没摸着盛宠的边儿呢,就被人给撅下去了能不苦吗?
可是苦也没有用啊!
这事本来就是他做的不地道,眼下还不知道怎么见十三呢,又有什么脸面去求皇阿玛宽宥。
荣妃训完了话,见三爷这幅模样又有些心疼起来。
“你也不用太过难受,我那日去乾清宫给你探过口风了,你皇阿玛到底没有厌弃咱们母子,不过是想给你个教训。只要你日后莫要再犯,踏实办差,想来皇上还是会再重用你的。”
三爷深深地叹出一口气来。
被皇阿玛扣上“不孝”的帽子,就等于跟老十娶了蒙古福晋似的,对于他们将来的上位之事一票否决了。
也许皇阿玛从一开始便没有考虑过他吧。
前些日子也是他自作多情了。
窗外一阵阵响动传来,三爷直起身来,对着荣妃问道:“外头什么声音,怎么这般吵嚷?”
--
四公主的信还是一如既往的乐观风格,没有远离故土的自怨自艾,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展望未来蓬勃向上,让人读了只觉得心境开阔,心情也不自觉地变好了起来。
一个久居深闺的女子有此胸怀实在不易,殷陶觉得,自己在心态上还要跟四公主多学一学。
等下次随着去喀尔喀时候,一定要见一见她。
乾清宫内,梁九功趁着给康熙换茶盏的功夫低声报道:“万岁,外头荣妃娘娘请见,说是熬了花旗参鸡汤,想给万岁爷尝尝。”
荣妃这几年年纪大了,并不会做这一类送汤送水的事情了。康熙记得,荣妃上一次过来送汤,好像都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这次特地带了汤点过来,想来还是为了自己的儿子。
不管荣妃是想给老三求情也好,还是想给儿子说点好话也罢,康熙估摸着,总归不过就是那些事,主要还是为了老三来的。
虽然康熙并不太想听这些话,但依然选择了见她。
毕竟老三刚刚被罚了,若是如今他又避荣妃而不见,对这母子两个便有些太过了。也不利于事态的发展和平衡。
他这次重罚了老三,除了因为老三在敏妃百日剃头这件事外,更是因为他对老三最近的行为很不满意。
当初他也是觉得老三年纪在兄弟中算大的,除了太子和直郡王外就数着他了,想叫他在众兄弟面前做做表率,便也同老大一样给他封了个郡王。
可老三并没有对得住自己的期望,封了郡王后就觉得自己高兄弟们一等,行事也渐渐浮躁起来,除了平日里在府中跟一帮文人吟诗作对,听他们不断奉迎外,基本没什么正事。
在康熙看来,老三这就是文气太重,却不务实、不考虑实际。
老四和老八有能力,又能干事,不过只是封了个贝勒,老三什么正事都没有,成日里游手好闲的,却被封了个郡王,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康熙后来也有些后悔了,觉得给老三这爵位封得有些高了,但既然都已经这般封了,也总不好再给他免了去。
而老三也成日里糊糊涂涂的,敏妃没了还没过百天,就去剃头。
实在是……
不知道年纪都长那里去了。
康熙也便就着这件事除了他的郡王封号,改为了贝勒,也叫他别只顾着那些诗啊画的成日里飘了,脚踏实地地干活吧。
得到康熙允准后,荣妃提着食盒走了进来,亲自给康熙盛了汤。
康熙喝着汤没有做声,只想听听荣妃说些什么,他也好应答于她。
荣妃倒是没有为三爷求情什么,而是说起了三爷给她带回来和硕荣宪公主的信,道是听说公主在蒙古过得很好,她也就安心了。
最后还感谢康熙给她的女儿选了个好人家。
荣妃这话的意思还是希望康熙能够看在远嫁的二公主的面子上,对老三也能宽容一些。
即便老三做错了事,她这个做额娘的没想要给老三辩解些什么,但是希望康熙可以给老三留一些父子情面。
康熙虽然知道了荣妃这番话后的心理,但是他并不反感。
毕竟他也没真想拿荣妃母子怎么样,不过就是对三爷近来的行为惩戒一番罢了。
既然荣妃不提老三这茬儿,康熙也装糊涂,陪着荣妃回忆了几件荣宪公主幼时趣事,又留她用了晚膳才叫人送她回去。
没过多久,荣妃被康熙留下来用膳的事情又传开了。
钟粹宫,三爷耷拉着脑袋,一副“我心已死”连话都不愿多说半句的样子。
荣妃恨恨地看了三爷一眼:“这会子知道收敛了,早先又干什么去了?额娘从前极少唠叨你什么,即便看着你喜欢结交那些文人相公们,成日里在府中吃酒品茶、吟诗作对,也从未说过你什么。谁知你竟越发的万事不走心,办起事来也越发糊涂。宫里这么多阿哥,怎么就你干出了这种糊涂事,还不是得意忘形的缘故?”
皇上最近对太子忽冷忽热,又突然冷了一阵儿直郡王,三爷看在眼里,心里也开始活泛。
直郡王和太子都失势了,而他则是余下阿哥当中年纪最长的,也是唯一一个封了郡王的,皇阿玛是不是就该把他也提起来,接了大哥的位置呢?
谁知皇阿玛不光没有把他提到直郡王的位置,还直接出手把他给打回原形了。
三爷心里苦啊,这还没摸着盛宠的边儿呢,就被人给撅下去了能不苦吗?
可是苦也没有用啊!
这事本来就是他做的不地道,眼下还不知道怎么见十三呢,又有什么脸面去求皇阿玛宽宥。
荣妃训完了话,见三爷这幅模样又有些心疼起来。
“你也不用太过难受,我那日去乾清宫给你探过口风了,你皇阿玛到底没有厌弃咱们母子,不过是想给你个教训。只要你日后莫要再犯,踏实办差,想来皇上还是会再重用你的。”
三爷深深地叹出一口气来。
被皇阿玛扣上“不孝”的帽子,就等于跟老十娶了蒙古福晋似的,对于他们将来的上位之事一票否决了。
也许皇阿玛从一开始便没有考虑过他吧。
前些日子也是他自作多情了。
窗外一阵阵响动传来,三爷直起身来,对着荣妃问道:“外头什么声音,怎么这般吵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