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宁顿时明白了,朱元甫指的是朱家培养的人才。
大宋的权贵世家会吸引大量人才来投靠,有的是自己培养,有的是恩养,他们中间的佼佼者会得到为官的机会,出仕为官,就像吴县县令高飞,他就属于朱家恩养的门生,并提供财力支援,使他现在已升为常州通判,像高飞这样的顶级朱氏门生一共有十三人,都是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但考中进士的门生毕竟是少数,还有很多没有考上进士的门生,他们大多出任管事,执掌朱氏各地的产业,另外还有武士,像剑梅子、徐庆等等,都属于朱家恩养的武士,另外朱元丰培养的二十名死士其实也是朱家的人力资源。
这是另一种财产,而且有局限性,一旦朱家权贵光环消失,很多优秀人才就会自动离去,留下的大多时平庸之辈。
范宁默默点点头,不知道朱元甫会把什么人给自己。
朱元甫缓缓道:“我准备给你两文八武,都是朱氏文渊堂的顶级人才,忠诚度不亚于剑梅子。”
范宁看了一眼朱元丰,朱元丰笑道:“我的二十名死士也是属于朱门武社,其中四人就包括在你祖父给你的八人之中,其余十六人还是继续跟我吧!”
范宁不再客气,起身长施一礼,“孙婿多谢祖父厚爱!”
……
朱元甫给范宁的两文八武,是指两个文士和八名武士,两个文士一个叫公孙玄策,一个叫张博,都是四十岁左右,科班出身,是朱氏文渊堂的成员。
朱氏文渊堂位于吴江,是由朱元甫的父亲创办,由十三人组成,相当于豪门权贵恩养的门客清客之类,基本上每个权贵豪门都有这样的智囊团组织,朱家也不例外,文渊堂由老二朱元骏掌管,几年前朱家分裂后,文渊堂也一分为二,朱元骏带走七人,朱元甫留下了六人。
朱元骏带走的七人都以各种理由辞职走了,在朱元骏被罢官后,最后一人也不告而别,投奔新的恩主。
而跟随朱元甫的六名文渊堂成员也好不到哪里去,朱元甫在老家的三个儿子都是平庸之辈,吸引不了优秀人才为他们效力,这六人中有两人前年辞职走人,最后剩下的四人也萌生去意,朱元甫索性给了他们三个选择的机会,要么领一笔钱回乡,要么跟随自己的长子朱孝云,要么跟随孙女婿范宁。
四人中的两人选择了朱孝云,而公孙玄策和张博则选择了范宁,自此,存在了五十年的文渊堂正式解散。
相对于文渊堂的解散,朱门武社倒是一直很稳定,武社成员要么是从各地搜罗的武艺高强的武士,要么是从小培养的死士,剑梅子和徐庆也属于武社成员,他们默默保护着主人的安全。
这次朱元甫给范宁的八名武士都是朱家从小养大的死士,四男四女,他们将保护范宁和他家人的安全。
第四百三十六章 赴任应天府
应天府在隋唐时称为宋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发迹之地,宋朝的国名也因此而来,宋真宗时,应天府被册封为南京,正式成为大宋三大陪都之一。
应天府的官职设置比较复杂,这也是和应天府的地位有关,它首先是陪都南京,朝廷设置了南京留守,为南京留守司长官,掌管宫钥及京城守卫、弹压、修葺之事,畿内钱谷、兵民之事皆总之,因为职权上和应天知府多有重叠,所以这个官职一般都由知应天府事兼任。
其次,应天府是京东路的治所,下辖两府、十五州、两军,使应天府内官衙众多,包括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四大职能官署。
再其次,应天府又以京城的规格设置了南京牧和应天府尹两大官职,南京牧是虚职,一般是由亲王遥领,而应天府尹目前由琅琊王赵文恽兼任,也只是名义上的主官,而实权掌握在知应天府事的手中。
这也是宋朝地方官的特点,州府的名义主官应该是刺史,但刺史都由京城大大小小的权贵们兼任,真正权力掌握在朝廷派出的朝官手中,叫做知某某州事、判某某州事等等,这样一来,地方权力都掌握在朝廷手中,这也是宋朝吸取了晚唐乃至五代十国的地方割据的教训而采取措施。
虽然宋朝确实避免了汉末、唐末藩镇割据的悲剧再现,但也造成了另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宋朝三冗之一的冗官,需要设置的官职太多,朝廷财政负担极其沉重。
一般知州都是六品以上朝官出任,范宁是从四品高官,所以他得以出任应天府这样的京畿要地。
在妻女和母亲妹妹抵京十天后,范宁离开京城,前往应天府赴任。
第一次赴任,范宁没有携带妻女,他需要自己先稳定下来,才会把妻女接到应天府。
应天府紧靠开封府,相距京城约三百里,府治宋城县,乘船走汴河可以直接抵达。
范宁乘坐一艘两千石的客船,同行之人有他的两名新幕僚公孙玄策和张博,另外还有四名武艺高强的护卫,再有就是侍妾阿雅和几名使女茶童。
幕僚是大宋官场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宋朝有大量读书人,而考中进士功名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读书人只能另谋生路,读书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又要脸皮面子,不肯上街叫卖,所以读书人的就业难题一直让朝廷头疼,发展教育事业是读书人的一个出路,另外,依附豪门权贵也是读书人的一条出路。
--
大宋的权贵世家会吸引大量人才来投靠,有的是自己培养,有的是恩养,他们中间的佼佼者会得到为官的机会,出仕为官,就像吴县县令高飞,他就属于朱家恩养的门生,并提供财力支援,使他现在已升为常州通判,像高飞这样的顶级朱氏门生一共有十三人,都是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但考中进士的门生毕竟是少数,还有很多没有考上进士的门生,他们大多出任管事,执掌朱氏各地的产业,另外还有武士,像剑梅子、徐庆等等,都属于朱家恩养的武士,另外朱元丰培养的二十名死士其实也是朱家的人力资源。
这是另一种财产,而且有局限性,一旦朱家权贵光环消失,很多优秀人才就会自动离去,留下的大多时平庸之辈。
范宁默默点点头,不知道朱元甫会把什么人给自己。
朱元甫缓缓道:“我准备给你两文八武,都是朱氏文渊堂的顶级人才,忠诚度不亚于剑梅子。”
范宁看了一眼朱元丰,朱元丰笑道:“我的二十名死士也是属于朱门武社,其中四人就包括在你祖父给你的八人之中,其余十六人还是继续跟我吧!”
范宁不再客气,起身长施一礼,“孙婿多谢祖父厚爱!”
……
朱元甫给范宁的两文八武,是指两个文士和八名武士,两个文士一个叫公孙玄策,一个叫张博,都是四十岁左右,科班出身,是朱氏文渊堂的成员。
朱氏文渊堂位于吴江,是由朱元甫的父亲创办,由十三人组成,相当于豪门权贵恩养的门客清客之类,基本上每个权贵豪门都有这样的智囊团组织,朱家也不例外,文渊堂由老二朱元骏掌管,几年前朱家分裂后,文渊堂也一分为二,朱元骏带走七人,朱元甫留下了六人。
朱元骏带走的七人都以各种理由辞职走了,在朱元骏被罢官后,最后一人也不告而别,投奔新的恩主。
而跟随朱元甫的六名文渊堂成员也好不到哪里去,朱元甫在老家的三个儿子都是平庸之辈,吸引不了优秀人才为他们效力,这六人中有两人前年辞职走人,最后剩下的四人也萌生去意,朱元甫索性给了他们三个选择的机会,要么领一笔钱回乡,要么跟随自己的长子朱孝云,要么跟随孙女婿范宁。
四人中的两人选择了朱孝云,而公孙玄策和张博则选择了范宁,自此,存在了五十年的文渊堂正式解散。
相对于文渊堂的解散,朱门武社倒是一直很稳定,武社成员要么是从各地搜罗的武艺高强的武士,要么是从小培养的死士,剑梅子和徐庆也属于武社成员,他们默默保护着主人的安全。
这次朱元甫给范宁的八名武士都是朱家从小养大的死士,四男四女,他们将保护范宁和他家人的安全。
第四百三十六章 赴任应天府
应天府在隋唐时称为宋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发迹之地,宋朝的国名也因此而来,宋真宗时,应天府被册封为南京,正式成为大宋三大陪都之一。
应天府的官职设置比较复杂,这也是和应天府的地位有关,它首先是陪都南京,朝廷设置了南京留守,为南京留守司长官,掌管宫钥及京城守卫、弹压、修葺之事,畿内钱谷、兵民之事皆总之,因为职权上和应天知府多有重叠,所以这个官职一般都由知应天府事兼任。
其次,应天府是京东路的治所,下辖两府、十五州、两军,使应天府内官衙众多,包括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四大职能官署。
再其次,应天府又以京城的规格设置了南京牧和应天府尹两大官职,南京牧是虚职,一般是由亲王遥领,而应天府尹目前由琅琊王赵文恽兼任,也只是名义上的主官,而实权掌握在知应天府事的手中。
这也是宋朝地方官的特点,州府的名义主官应该是刺史,但刺史都由京城大大小小的权贵们兼任,真正权力掌握在朝廷派出的朝官手中,叫做知某某州事、判某某州事等等,这样一来,地方权力都掌握在朝廷手中,这也是宋朝吸取了晚唐乃至五代十国的地方割据的教训而采取措施。
虽然宋朝确实避免了汉末、唐末藩镇割据的悲剧再现,但也造成了另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宋朝三冗之一的冗官,需要设置的官职太多,朝廷财政负担极其沉重。
一般知州都是六品以上朝官出任,范宁是从四品高官,所以他得以出任应天府这样的京畿要地。
在妻女和母亲妹妹抵京十天后,范宁离开京城,前往应天府赴任。
第一次赴任,范宁没有携带妻女,他需要自己先稳定下来,才会把妻女接到应天府。
应天府紧靠开封府,相距京城约三百里,府治宋城县,乘船走汴河可以直接抵达。
范宁乘坐一艘两千石的客船,同行之人有他的两名新幕僚公孙玄策和张博,另外还有四名武艺高强的护卫,再有就是侍妾阿雅和几名使女茶童。
幕僚是大宋官场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宋朝有大量读书人,而考中进士功名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读书人只能另谋生路,读书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又要脸皮面子,不肯上街叫卖,所以读书人的就业难题一直让朝廷头疼,发展教育事业是读书人的一个出路,另外,依附豪门权贵也是读书人的一条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