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 作者:来自远方

    分卷阅读370

    清和 作者:来自远方

    分卷阅读370

    真是不长记性。

    “拟旨,令大宁,宣府,辽东诸卫自归附部落垛集壮丁。赵王领骑兵一千步卒三千巡视辽东,备御朝鲜。”

    内官带着朱棣的命令到了文渊阁,当值的杨士奇和杨荣领命,动作利落的对圣旨加以润色。一切妥当之后,交由皇帝盖印。

    自解缙黄淮等奉命修书以来,文渊阁名为七人,实际已是二杨独大。

    杨士奇为人谨慎,行事周密,杨荣善于察言观色,体察上意,宫中每有旨意下达,都能做到令天子满意。因而屡次得到天子恩赏,以五品的官职,竟得六部天官礼遇。

    两人的风头渐渐压过了曾被永乐帝捧上天的解缙。

    在二杨面前,解大学士已然是昨日黄花。

    获悉文渊阁的排位变化,解缙纵有不甘,也只能咬牙认了。他被修书一事绑住了手脚,在道衍的眼皮子底下玩不出任何花样。

    解缙终究是个聪明人,知道《文献大成》的糊弄了事已让天子已对他有了看法,为今之计,只有认真修书,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才能让天子对他改观。

    为重新获得天子的信任,夺回在文渊阁内的地位,解大学士撸起袖子,集中精神,全力以赴。

    有了他的带头作用,书籍材料的整理和抄录速度变得飞快。参与修书的众人丝毫不敢懈怠,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全用来抄录典籍。

    挑灯夜战成了常例,谁敢说自己每日的工作时间不满八个时辰,绝对会受到众人鄙视。

    大明的才子们日夜奋斗在岗位第一线,经过他们的手,一部载入史册的大典即将问世。

    修书的解缙不轻松,监工的道衍也是一样。

    比起解缙,道衍还兼任皇帝智囊。永乐帝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总是会询问道衍一二。包括派遣船队下西洋,对安南的冷处理,背后都有道衍的影子。

    在召见过安南使臣之后,永乐帝又一次把道衍请大了西暖阁问策。

    道衍恢复了俗家姓名,身着官袍,头戴官帽,却始终顶着颗锃光瓦亮的秃头。

    永乐帝说了几次,道衍依旧故我。

    见无论怎么说都没用,朱棣也撒手不管了。

    大和尚已近古稀之年,只要别突发奇想,跑到哪个深古刹避世苦修,想怎么样,由他去吧。

    西暖阁内,数个冰盆摆在墙边,盆边立着制造精美的木扇,随着内官摇动木扇后的手柄,扇叶转动,凉风徐徐,趋走了室内的-燥-热。

    木扇由大宁杂造局进献,数量有限。能享受到凉风待遇的除了皇帝本人,只有皇后和成国公朱能。皇帝的两个舅子和亲儿子府上都没有。在孟清和扩大生产,再送成品进京之前,皇帝的舅子和儿子只能拖家带口到皇宫蹭凉。

    朱高炽和徐增寿暂且不论,倒是魏国公三番两次进宫,令朝中传言,皇帝即将对大舅子加以重用,很有可能派他到北边镇守。

    听到流言,早年间领教过魏国公武力值的北边邻居们全都绷紧了皮。

    有一尊杀神在北京就够渗人的,又要来一个?朱老四想干什么,还能不能愉快的做邻居了?

    西暖阁内,临到时辰,转动木扇的宦官擦擦汗,和贴着墙角的同事换班。

    转动手柄需要人力,人总会累,为保证不断档,皇帝皇后身边伺候的宦官临时增加数个名额,都是身强体健,尤擅臂力者。

    没人觉得做个人力发电机是苦差事,相反,能在天子和皇后跟前露脸,寻常求也求不来。

    有幸被点名的宦官们成日里念着,秋凉时节别那么快到来,最好再热上十天半个月。在皇帝身边伺候,得的好处不论,在内廷的地位都是火箭一般飞升。

    往日里,遇见个听事都得点头哈腰,近些时日,十二监里的少监,见着给皇帝摇扇叶的,都要给个笑脸。

    里子面子全都有了,谁还乐意回到之前的日子?

    得知木扇是由大宁镇守献上之后,因此得益的宦官们对兴宁伯的好感度瞬间飙升。

    文官们-啪-啪-在孟清和头上盖“佞臣”的大戳,宦官们却坚持认为,兴宁伯是个值得结交的好人。

    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孟清和不过是想刷一刷皇帝的好感度,顺便带动一下京城的流行风潮,赚点外快,当然,能将产品远销海外更好,却万万没有想到,刷*oss的同时,还顺带提升了一群npc的好感度。

    有句老话,朝中有人好办事。

    孟清和头一扬,眉毛一挑,朝中有人算什么,咱宫里有人,更好办事!

    他和文官不对付已成定局,指着鼻子骂他佞幸不是稀奇事。名声已经这样了,和宦官做好朋友,完全没有压力。必须注意的是,提前同皇帝报备一下。

    好在他同锦衣卫的关系好算得上不错,即使有人在皇帝跟前告状,也成不了大气候。

    不过这样一来,脑门上的大戳定然又要加盖。

    宦官之友的旁边,还要加上锦衣卫帮凶五个大字。

    顶着这样的大戳,不用旁人指出,孟清和自己都认为“佞臣”两个字很是贴切。

    谁让古人和史官就是如此定义?

    加上毁誉参半的和尚师父,动不动就以朋友之名占他便宜的皇子,孟清和确信,自己将在奸佞的康庄大道上不断向前,大踏步迈进。

    对于孟清和的处境,道衍只是捻着佛珠,偶尔提点两句。他相信自己看徒弟的眼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图名声。

    佞臣如何?他一样被读书人唾骂,被亲人不理解。在唾骂声中,他实现了毕生的理想,大明也有了一位明主。

    认定了前方的路,就不必瞻前顾后,只需坚定的走下去。

    道衍相信,孟清和行事或为人诟病,本性却是纯良,所行之事,多是为国为民。这一点,天子也知晓,否则,孟十二郎的脑袋早就搬家了。

    朱棣召道衍至西暖阁,仍为安南一事。

    “胡氏欲-迎陈氏回国,归还所占土地,大师认为其意如何?”

    “臣斗胆,陛下之意又是如何?”

    朱棣没说话,道衍干脆闭目养神,年纪大了,精力再不比从前。

    换成别人,敢在永乐帝跟前这么做,早被大汉将军拖下去棍棒伺候了。

    良久,朱棣开口道;“大师知朕意?”

    道衍睁开眼,道:“胡氏之心昭然若揭,陛下定已心如明镜。震慑安南,取回边境之土,亦或一劳永逸,不过在陛下一念之间。”

    朱棣朗声一笑,“大师

    分卷阅读370

    - 肉文屋  /

    分卷阅读370

    -

章节目录

清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来自远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来自远方并收藏清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