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一些真正有长远眼光的江南豪族、士绅早在统一之前就已经开始前往北方投资,他们的投资对帝国安渡过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有很大帮助。
因此帝国称呼这些人为开明士绅南下过程中,这些开明士绅对帝国的帮助也不小。
帝国统一之后,开明士绅的数量增长了不少,因为只要不是太傻,那么士绅至少能够看得出来,按照历史经验,现在烈火烹油的帝国至少应该能维持几十到一百年的治世,一百多年的承平,然后才有可能进入王朝末期。
也就是说,不出意外的话,现在活着的人都要一生沐浴在帝国的光辉之下了。
那么,紧跟帝国的指挥棒行动,才是保家门不坠的最好办法。
没看到连金陵四大豪族都有心要上帝国的大船吗?
然而,真正能看清帝国的指挥棒指向的家族,就不是那么多了。
还是比如那四大豪族,他们的做法就让很多真正有底蕴的家族暗自嘲笑之前帝国在江北的时候,他们没有雪中送炭去投资,没成为第一批“开明士绅”。
帝国南下之前送几个家中女儿给太孙,就想改换门庭,大军南下过程中也没有积极协助,没有帮忙协调军粮问题,没有协调市面安定,反倒是花了大价钱修什么“大观园”。
等到统一之后,皇帝定都金陵南下,他们居然想着把大观园献出去,给刚来的皇帝当皇宫……。
很难想象有这么蠢的人对不对?
把你家的院子当成皇宫?简直是在找死。
好在陛下没有下令抄了贾家,他只是当场降旨,命令贾家把大观园捐献出来,改造成金陵大学的校园。
既然是捐献,那么自然一分钱成本都别想回收,要知道,这大观园可是贾家贪了前朝巡盐御史林家的私财造出来的!
付出这么大代价,贾家居然连开明士绅的门匾都没拿到!
这简直是个悲剧。
也是个笑话。
在江南的士绅眼中,金陵的四大豪族以往虽然败絮其中,但好歹也有一层金玉其外。
现在他们连外表的光鲜亮丽都没有了。
实际上,在真正有前途的豪族士绅眼中,目前最风光,最值钱,最有荣耀的,应该是那些有太子徐世杨亲笔题词的开明士绅匾额的家族,之后是皇帝御笔题词的匾额。
这两样东西挂在大门上,才是家族在新朝今后几百年蒸蒸日上的保证。
对,你没看错,太子的题词比皇帝御笔还要重要。
因为真正对天下大势有所了解的士绅豪族都知道,真正掌控帝国大局的,是未来的皇帝,现在的太子殿下。
这也是一些江南士绅听说帝国下一阶段的国策(这个不难打听,报纸正在连篇累牍的宣传呢)是“人口北上,工业南下”后,立刻派遣家中优秀子弟,打点行装北上的原因:
皇帝和都城在金陵不假,可太子行在还在燕京呢!
大家不能不提前考虑一下,若是将来太子登基,帝国有没有迁都到燕京的可能性!
答案当然是这种可能性很大!
一个旁证是,帝国正在燕京和金陵,一南一北同时修建两座宫殿!
虽然都是在郊区,但华丽程度上,还是燕京的皇宫比金陵的皇宫强一点因为郊区人口密度不同,金陵征地比燕京征地花费大不少。
当然,实际上徐世杨允许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南北兼顾,北方的国防安和南方的扩张需求,哪一个都不能轻易放弃,那就只有继续维持如今的双头龙局面。
哪怕未来自己登基,这个局面一时半会也没法改变。
因为辽东、蒙兀草原和西域等地到手后,北方实际上已经到了扩张的极限,帝国要继续维持攻势扩张,那就只能放在南方,通过发达的海运从南洋到天竺洋这样一路过去。
因此徐世杨打算自己常驻燕京,稳定北方国土,同时吸引南方的汉人前来北方定居、开垦。
而自己的老爹,以及将来自己的儿子要坐镇南方,主持对外扩张工作南洋土人战斗力都不强,正好可以让徐代灼刷刷军功。
还是那句话,如果有必要,徐世杨还打算在长安设立第三都城,以主持西北方向的工作当然现在看似乎没那个必要,因为秦王、晋王已经足够给西北建立一个安缓冲了。
正因为如此,虽然实战结果证明交趾兵战斗力很弱,但徐世杨还是要南征军团做好万准备再出击,争取一战灭敌。
于此同时,徐世杨还命令正在扬州处理陈年积案的徐代灼前往南征军报道。
此时的南征军已经差不多做好准备。
从桂省、粤省新招募的六万新兵也已经完成基础训练,目前正在野战军老兵的带领下对去年从逆的洞蛮进行清扫作战这也算是某种以战代训,以便为即将到来的报复战争做最后准备。
……
六月初五。
皇太孙徐代灼带领五百近卫军骑马进入还没从战火中恢复过来的邕州。
他带来的部队也算是帝国给冯三虎的最后一批支援,至此,8万南征军陆军(2万老兵加6万新兵)和3万海军已经部到位。
但是此时仍然不能开始行动,因为交趾那边还是雨季,此时不适合大军团行动。
徐代灼现在只是来适应自己新职务的。
“嗯?欢迎您,殿下。”
在旧邕州县衙,目前的南征军临时司令部门口,南征军总司令冯三虎带领体司令部人员一起出来迎接徐代灼。
不过看到徐代灼的打扮后,冯三虎忍不住发出一句诧异的声音。
因为皇太孙殿下穿了一身海军上校的军装!
“不要误会,中将。”下马之后,徐代灼直截了当的说道:“我不是来挑拨海陆矛盾的。我穿着一身是为了协调海陆军共同行动,这是我的职责。”
冯三虎笑了,真有意思,他还以为徐代灼是来监军的呢。
当然,这不是说他真的只是个联络员,那五百近卫军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但这态度还真的让人感到很舒服啊。
--
因此帝国称呼这些人为开明士绅南下过程中,这些开明士绅对帝国的帮助也不小。
帝国统一之后,开明士绅的数量增长了不少,因为只要不是太傻,那么士绅至少能够看得出来,按照历史经验,现在烈火烹油的帝国至少应该能维持几十到一百年的治世,一百多年的承平,然后才有可能进入王朝末期。
也就是说,不出意外的话,现在活着的人都要一生沐浴在帝国的光辉之下了。
那么,紧跟帝国的指挥棒行动,才是保家门不坠的最好办法。
没看到连金陵四大豪族都有心要上帝国的大船吗?
然而,真正能看清帝国的指挥棒指向的家族,就不是那么多了。
还是比如那四大豪族,他们的做法就让很多真正有底蕴的家族暗自嘲笑之前帝国在江北的时候,他们没有雪中送炭去投资,没成为第一批“开明士绅”。
帝国南下之前送几个家中女儿给太孙,就想改换门庭,大军南下过程中也没有积极协助,没有帮忙协调军粮问题,没有协调市面安定,反倒是花了大价钱修什么“大观园”。
等到统一之后,皇帝定都金陵南下,他们居然想着把大观园献出去,给刚来的皇帝当皇宫……。
很难想象有这么蠢的人对不对?
把你家的院子当成皇宫?简直是在找死。
好在陛下没有下令抄了贾家,他只是当场降旨,命令贾家把大观园捐献出来,改造成金陵大学的校园。
既然是捐献,那么自然一分钱成本都别想回收,要知道,这大观园可是贾家贪了前朝巡盐御史林家的私财造出来的!
付出这么大代价,贾家居然连开明士绅的门匾都没拿到!
这简直是个悲剧。
也是个笑话。
在江南的士绅眼中,金陵的四大豪族以往虽然败絮其中,但好歹也有一层金玉其外。
现在他们连外表的光鲜亮丽都没有了。
实际上,在真正有前途的豪族士绅眼中,目前最风光,最值钱,最有荣耀的,应该是那些有太子徐世杨亲笔题词的开明士绅匾额的家族,之后是皇帝御笔题词的匾额。
这两样东西挂在大门上,才是家族在新朝今后几百年蒸蒸日上的保证。
对,你没看错,太子的题词比皇帝御笔还要重要。
因为真正对天下大势有所了解的士绅豪族都知道,真正掌控帝国大局的,是未来的皇帝,现在的太子殿下。
这也是一些江南士绅听说帝国下一阶段的国策(这个不难打听,报纸正在连篇累牍的宣传呢)是“人口北上,工业南下”后,立刻派遣家中优秀子弟,打点行装北上的原因:
皇帝和都城在金陵不假,可太子行在还在燕京呢!
大家不能不提前考虑一下,若是将来太子登基,帝国有没有迁都到燕京的可能性!
答案当然是这种可能性很大!
一个旁证是,帝国正在燕京和金陵,一南一北同时修建两座宫殿!
虽然都是在郊区,但华丽程度上,还是燕京的皇宫比金陵的皇宫强一点因为郊区人口密度不同,金陵征地比燕京征地花费大不少。
当然,实际上徐世杨允许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南北兼顾,北方的国防安和南方的扩张需求,哪一个都不能轻易放弃,那就只有继续维持如今的双头龙局面。
哪怕未来自己登基,这个局面一时半会也没法改变。
因为辽东、蒙兀草原和西域等地到手后,北方实际上已经到了扩张的极限,帝国要继续维持攻势扩张,那就只能放在南方,通过发达的海运从南洋到天竺洋这样一路过去。
因此徐世杨打算自己常驻燕京,稳定北方国土,同时吸引南方的汉人前来北方定居、开垦。
而自己的老爹,以及将来自己的儿子要坐镇南方,主持对外扩张工作南洋土人战斗力都不强,正好可以让徐代灼刷刷军功。
还是那句话,如果有必要,徐世杨还打算在长安设立第三都城,以主持西北方向的工作当然现在看似乎没那个必要,因为秦王、晋王已经足够给西北建立一个安缓冲了。
正因为如此,虽然实战结果证明交趾兵战斗力很弱,但徐世杨还是要南征军团做好万准备再出击,争取一战灭敌。
于此同时,徐世杨还命令正在扬州处理陈年积案的徐代灼前往南征军报道。
此时的南征军已经差不多做好准备。
从桂省、粤省新招募的六万新兵也已经完成基础训练,目前正在野战军老兵的带领下对去年从逆的洞蛮进行清扫作战这也算是某种以战代训,以便为即将到来的报复战争做最后准备。
……
六月初五。
皇太孙徐代灼带领五百近卫军骑马进入还没从战火中恢复过来的邕州。
他带来的部队也算是帝国给冯三虎的最后一批支援,至此,8万南征军陆军(2万老兵加6万新兵)和3万海军已经部到位。
但是此时仍然不能开始行动,因为交趾那边还是雨季,此时不适合大军团行动。
徐代灼现在只是来适应自己新职务的。
“嗯?欢迎您,殿下。”
在旧邕州县衙,目前的南征军临时司令部门口,南征军总司令冯三虎带领体司令部人员一起出来迎接徐代灼。
不过看到徐代灼的打扮后,冯三虎忍不住发出一句诧异的声音。
因为皇太孙殿下穿了一身海军上校的军装!
“不要误会,中将。”下马之后,徐代灼直截了当的说道:“我不是来挑拨海陆矛盾的。我穿着一身是为了协调海陆军共同行动,这是我的职责。”
冯三虎笑了,真有意思,他还以为徐代灼是来监军的呢。
当然,这不是说他真的只是个联络员,那五百近卫军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但这态度还真的让人感到很舒服啊。
--